Quantcast
Channel: 綠色和平最新消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284

170種海洋生物含微塑膠

$
0
0
香港 2016年7月6日 綠色和平今日發佈《Plastics in Seafood》文獻研究,指出香港市民常食的烏頭、蠔和丁香魚等多達170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均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以及常用於磨砂及個人清潔用品的微膠珠(microbead)。綠色和平亦委託香港浸會大學進行電話訪問,發現超過八成半受訪者不知道提供磨砂功能的顆粒其實是微膠珠,這可能導致每日有48億粒微膠珠排出香港水域,威脅海洋環境及生態;微塑膠更有可能在食物鏈中累積,市民食用海產時更有可能同時把微塑膠吃進肚子裡,影響人類健康。綠色和平要求化妝及個人護理品牌立即停止在產品中加入微塑膠,政府更應立法管制生產和銷售含有微塑膠成份的產品。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指出,今次文獻硏究證明了魚類及海洋生物吞噬塑膠的情況非常普遍:「海洋中佈滿塑膠碎片已是公認的事實,但原來這些碎片已不經不覺入侵我們的餐桌。不論你吃家常菜檸檬蒸烏頭、或是到日本餐廳吃刺身,也可能不經不覺在吃『膠』。」

是次文獻研究整合了58份有關魚類及海洋生物吞食微塑膠粒的學術文獻,顯示微塑膠比大型塑膠更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情況亦越趨嚴重。有文獻指出,逾170種海洋生物體內發現微塑膠,包括香港市民常食的烏頭、蠔、青口、丁香魚、龍蝦和瀕臨絕種的藍鰭吞拿魚等。而另有文獻亦指出,於海洋捉獲的魚類樣本中,平均發現1至1.9件塑膠碎片,最多的則發現21件。

現時已有硏究指出,吞食微塑膠會令魚類的腸臟變形,以及降低其活動能力及反應力,從而影響牠們躲避捕獵者的能力。由於塑膠不易分解,故能在食物鏈中累積,因此動物、鳥類及人類,都有可能因為進食體內含有微塑膠的海產而攝入微塑膠。微塑膠可能含有毒添加劑,或會吸附海洋中的毒素,增加動物和人類中毒的風險,因此近年海洋中微塑膠的污染問題愈來愈受國際關注。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霍年亨博士就曾帶領團隊硏究微塑膠對香港海灘的影響,發現微塑膠在沿岸環境幾乎無處不在。霍博士亦曾於香港海域打撈微膠珠,在大嶼山及吉澳水域打撈到共11顆與某種市面銷售的磨沙產品極為相似的微膠珠,這反映本地污水處理系統或未能把從家居排放的微膠珠完全清除。

可是,微膠珠的問題在香港仍然鮮為人知。綠色和平早前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就市民日常使用磨砂或含有微膠柔珠成份產品的習慣及意見進行電話調查,訪問共804名年齡介乎18至65歲的香港市民。結果發現86.3%的受訪者並不知道磨砂產品中的柔珠或按摩顆粒有可能是微膠珠;79.6%市民不懂看產品標籤,無從得知產品是否含有微膠珠,而接近一半受訪者有使用這些產品的習慣,可能每年令1萬7千6百億粒 (每日48億粒) ,相等於每年111架雙層巴士重量的微膠珠被倒進海洋之中,誤成為海洋塑膠問題的幫兇。

綠色和平認為,化妝及個人護理品牌應停止在產品中加入微塑膠,政府亦應展開立法程序,管制含有微塑膠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而消費者亦可透過學習看產品標籤,避免選購含微塑膠成份的產品。霍博士也認為,美國及部分歐洲國家已開始制定法例去禁止含微塑膠的個人護理用品在市場銷售,香港亦急需採取相關行動。長遠而言,可透過教育,讓市民從產品標籤上了解其有沒有微塑膠的成份,進而拒絕當前在社會盛行的一次性消費文化,並同時研發及廣泛使用可在大自然降解的塑膠替代品,從而避免將更多不能降解的塑膠廢物排放到我們珍貴的環境中。

立即聯署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連佩怡
電話:2854 8309
電郵:kate.lin@greenpeace.org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 霍年亨博士
電話:2948 8468
電郵:lfok@eduhk.hk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袁希彤
電話:2854 8382
電郵:suki.yuen@greenpeace.or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28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