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這「殺手」是如何煉成的?
空氣污染在世界各地的成因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使用石化燃料差不多是公認的主要來源,當中又以燃煤最為「凶險」,特別是燃煤發電排放的PM2.5微細懸浮粒子所引發的疾病。可是在「經濟發展」和煤炭行業的既得利益影響下,這些人命和社會成本似乎一直都被放在次要地位。
去煤大勢下,東南亞各國需更果斷決擇
可幸的是,中國和印度兩大經濟體都逐漸意識到煤炭的不可持續性,兩國政府都紛紛限制當地燃煤發電的規模,中國已採取行動減少國內煤炭消耗,又宣布關閉逾千煤礦及停批開採煤礦許可,更首度取消30座興建中的煤電廠項目,努力從源頭掃除煤炭污染。印度也表示在可見的未來都毋須增加燃煤發電,轉而加強發展可再生能源。
反觀東南亞地區,目前正修建及計劃興建的煤電廠達400座以上,是全球去煤潮流下的逆行者。須知道這些煤電廠一旦建成,將會把這些地區的能源使用捆綁達數十年。目前正是關鍵的時刻,促請決策者將資源從煤炭轉而投放到潔淨的可再生能源上:這不止是尊重生命之舉,更是考慮到空氣污染帶來的經濟成本下的明智抉擇。
假如停建新的煤電廠,每年至少拯救5萬條人命
目前在東南亞,燃煤電廠帶來的空氣污染,已令每年至少有兩萬人早死。哈佛大學和綠色和平的研究人員,整合東南亞、日本、韓國及台灣地區所有現有及擬建的燃煤發電廠的排放量數據及分布,然後基於到2030年的排放量預測,模擬未來的空氣污染狀況,並藉此評估對公眾健康的影響,發現若擬建的煤電項目一旦投入運作,致早死數字將升至7萬人,而造成這類死亡的疾病包括肺癌、中風和呼吸道疾病等。
人民正在行動,為自己「爭一口氣」
在淘汰煤炭的運動上,我們看到東南亞愈來愈強大的民間力量。去年5月,綠色和平的行動成員在印尼西爪哇攀上起重機懸掛橫額,阻止當地井裡汶煤電廠將煤炭運上運煤船出口至世界各地;在菲律實八打雁市(Batangas City),亦有萬人和平示威,要求取消當地所有計劃中的煤電項目;在泰國,公眾也努力利用社交媒體,表達對燃煤和空氣污染的不滿。
空氣污染不分國界。中國北方「享負盛名」的霧霾已經為東南亞國家敲響了警鐘:如果今天不做出正確的決定,空氣污染將遺害數十年。而生活在香港的您我,透過每日節約能源,也可減少消耗煤炭,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向骯髒、殺人的煤炭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