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綠色和平最新消息
Viewing all 1328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守護海洋藍圖:行動代號「30x30」!

$
0
0
理想與現實,看似相隔千里,但只要手握夢想指南,精確定位,規劃路線,我們不怕迷途。若2030年是實現保護最少30%海洋的應許之地,綠色和平聯同專家團隊發表《30x30海洋保護藍圖》,就是給各國政治領袖的導航:行動代號「30x30」,保護海洋做得到!

Whale sharks in Canderwasih Bay National Park, 15th May 2013, Papua, Indonesia. "Indonesia is home to some of the richest biodiversity spots on earth, but continued land clearance  to make way for industrial plantations and overfishing of our country's oceans are putting this all at risk. We hope our visit will support the political will needed to save this precious part of the world and to add to growing momentum to have the forests moratorium strengthened." Photo: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攤開地圖,仿如全知視角俯瞰世界,一片蔚藍遼闊而靜止。其實真正的大海動者恆動,海豚躍出水面擁抱陽光,鯨魚穿梭萬里騷動波瀾,還有浮游水母點綴幽微光影、倔強珊瑚存活無光層千年。食物鏈孕育無數物種,「生物泵」把大氣碳埋藏深海,從未停歇。

海有多包容,浪有多洶湧,也無法撲滅人類活動帶來的千瘡百孔:氣候變化、工業捕撈、海洋酸化、塑膠污染、深海採礦。海洋生物誤捕的悲鳴、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糾結,正在請求我們對公海這片「無主之藍」加以愛護。

2030年,保護海洋最後通牒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制定「愛知目標」,其中明確提及最遲於2020年保護10%海洋……
2020年:現實世界不設補時,但海洋保護區目前僅佔全球海洋總面積約5%;若剔除各種對海洋生物「友達以上,保護未滿」的區域,受全面保護的海洋更只得約2%(公海只得0.8%)
2030年:科學界表明,若要保護海洋物種、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我們必須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最少30%海洋

Trawler Kirkella photographed in the Barents sea off the east coast of Svalbard. GPS position embedded inside this file.

「這十年來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2016年,成員遍及百多個政府機構及600多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世界自然保育大會通過響應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目標。聯合國亦正商討制定具約束力的全球海洋公約,保護國家管轄海域以外的海洋生物和棲息地,似在回應一眾海洋守護者的訴求:蹉跎了上一個十年,我們還願錯過下一個十年嗎?

30%理想,100%可行

30x30,真的做得到?假若政治領袖各自修行,確難實現全方位保護海洋生態、同時兼顧社會結構差異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因此綠色和平聯同英國約克大學及牛津大學率領的科研團隊,收集各地生物學(鯊魚、鯨類等物種的棲息地、遷徙路線等)、海洋學(海面溫度變化、上升流地區等)、生物地理學(海底山、海底熱泉、冷水珊瑚分佈等)和社會經濟(捕魚熱點、礦產開發權等)最新數據,編製地理資訊系統,並以電腦程式演算數百次,從而提出海洋保育特徵覆蓋率達30%及50%的最有效海洋保護區方案。

橙色位置為《藍圖》建議覆蓋30%海洋保育特徵的保護區網絡。

儘管《30x30海洋保護藍圖》[2]提出的海洋保護區網絡並非唯一方案,相關決策須一併考慮更多專業意見及本地因素,但我們期望透過探討在公海建立海洋保護區的潛力和執行方法,藉此為全球海洋公約談判提供背景資料和數據支援:

  • 《藍圖》識別了遍佈南極到北極的16個標誌區域(東北太平洋、赤道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南部、薩拉戈麥斯海脊、南太平洋過渡帶、格陵蘭及挪威「環形洞」、馬尾藻海、巴西北部、南大西洋過渡帶、阿拉伯海、印度洋中部、南印度洋過渡帶、菲律賓海、巴布亞新幾內亞北部、南極羅斯海、南極半島),可視為實現保護30%海洋目標的必要條件
  • 相比陸地或沿岸水域設立單一保護區的保育模式,《藍圖》提出的保護區網絡横跨海洋盆地,為大範圍移動的海洋物種建立「遷徙走廊」;同時嶄新利用海面溫度數據,提出加強保育自然溫度變化相對較大(物種已有適應波動的條件)及較細(生態系統有更多時間適應)的區域,多管齊下提升物種及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機會
  • 《藍圖》積極平衡自然保育與可持續發展,以提升海洋保護區網絡的可行性,例如有關建議大概影響20%至30%公海捕撈量,在有限經濟影響下保育海洋(魚類種群恢復與健康生態系統,亦會帶來收益);另邊廂,很多獲批礦產開發權的海域均具高生態價值,研究因此提出暫停採礦活動,確保海洋保護區網絡能覆蓋其中

全球海洋公約,需要您推動

聯合國4月初召開全球海洋公約第二輪會議期間,綠色和平把握機遇,在一場官方活動(side event)發表報告,闡述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的願景;國際政治團隊亦積極與各方代表保持緊密聯繫,並就談判桌上的議題交流意見、提出建議。

現行多個成功例子所見,海洋保護區是恢復海洋元氣、減緩氣候變化衝擊的最佳方案。全球海洋公約餘下兩次會議分別於今年8月及明年上半年舉行,意味為期一年的「下半場」即將展開,面對政治領袖踟躕不前,您我需要凝聚力量,向全球發出最響亮呼聲:守護海洋!

您的聯署一小步,就是制定強而有力的全球海洋公約、實現「30x30保護海洋」願景的一大步。誠邀您加入聯署,與海洋同度順逆流,守護美麗藍色星球。

  • [1]研究團隊把覆蓋全球近半面積的公海劃分成25,000個100x100平方公里的區塊,並將458個保育特徵與區塊各自配對,繼而利用Marxan程式演算數以百計有效守護海洋免受人類活動傷害的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可行方案
  • [2]《30x30海洋保護藍圖》報告全文(英文)

逾9成市民認為超市須卸走無謂包裝

$
0
0
2019年5月15日 香港 綠色和平公佈香港超市使用塑膠情況的民意調查,發現超過9成受訪者(90.7%)認為超市有責任減用即棄塑膠包裝,以保護環境。此外,近7成受訪者(69.7%)傾向光顧減用無謂包裝的超市。綠色和平認為,超市必須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回應顧客期望,卸走無謂包裝、設立無塑購物區域及推出走塑優惠等具體走塑措施,以及審視和公佈整體的即棄塑膠使用量,從而訂立走塑時間表及定期公佈進度。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指:「我們早前於十一家連鎖超市實地調查,除了發現鋪天蓋地的即棄塑膠包裝蔬果,更發現有些包裝極其無謂,例如菠蘿或椰青本有硬皮保護,超市仍多此一舉以保鮮紙或果網包裹,另外更有芒果被塑膠膜重重包裝至看不到真身,令人費解。市民拆開這些無謂包裝只須數秒,但帶來的環境污染卻禍害深遠。」

綠色和平委託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數據分析與民調研究中心,在4月訪問了1,006名18歲或以上、過去一個月曾到超市購物的市民,當中近七成受訪者曾光顧全港最大的連鎖超市百佳或惠康,另外也有部份受訪者曾光顧一田、AEON、Taste、Market Place by Jasons、City’super、華潤萬家、Fusion、佳寶等超市。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63.3%)認為超市為貨品添上無謂包裝的問題嚴重或十分嚴重;與此同時,五成半人(55.8%)不認同、十分不認同或不清楚所光顧的超市有適當地卸走無謂包裝,反映超市未能符合顧客的期望。超市貨品類別方面,超過一半受訪者(56.1%)認為塑膠包裝最常見於蔬菜及生果,其次有近兩成人(17.4%)認為是冷凍食品,及約一成人(10.2%)則認為是零食。

綠色和平參照去年發佈的河流塑膠污染影像分析研究 ,以及科學期刊「River plastic emissions to the world's oceans」 的研究資料 ,推算出本港每年經河流進入海洋的塑膠包裝垃圾最少是112噸至409噸(即約3733萬件至1億3633萬件),可見無謂包裝嚴重污染海洋。

陳可淳補充:「如此大量塑膠流入海洋,最終我們或會自食其膠。塑膠花上幾百年時間仍未能完全分解,卻會分裂成無數體積細小的微塑膠,入侵人類食物鏈。而微塑膠本身含有或吸附著的有害物質更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影響人類,尤其是孕婦及小孩的健康。我們已受到塑膠污染侵襲,必須從源頭減『膠』才能自救;而超市濫用無謂包裝的問題嚴重,他們更必須立即卸走無謂包裝。」

聯署網址:https://act.gp/2E9Zw5j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陳可淳
電郵:hchan@greenpeace.org
電話:2854 8362

綠色和平傳媒與推廣主任 陳昶詠
電郵:wchan@greenpeace.org

  • [1]根據綠色和平於2018年發佈的塑膠漂流記:由城市、河流到海洋,所觀察到的六條主要河流的塑膠垃圾,包括城門河、林村河、雙魚河、元朗主明渠、山貝河及錦田河,當中有64%是來自塑膠包裝,包括水樽、食品包裝、膠袋及其他包裝物料。
  • [2]Lebreton, L. C. M., van der Zwet, J., Damsteeg, J.-W., Slat, B., Andrady, A., & Reisser, J. (2017). River plastic emissions to the world’s oce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5611. http://doi.org/10.1038/ncomms15611
  • [3]該科學期刊指出,本港每年經五條主要河流,包括藍巴勒海峽、城門河、林村河、山貝河及深圳河(一半流量),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達176噸,若再加上雨量、河水流量等因素影響,更會高達638噸。

長遠減碳策略擬購入核電

$
0
0
2019年6月14日 香港 政府公佈「2050長遠減碳策略諮詢文件」,建議將來使用最少8成「零碳電力」,惟當中包括向中國大陸購買核電。綠色和平批評政府以諮詢作為藉口,為引入危險的核電鋪路,助長另一種環境威脅,要求當局承諾區域能源合作只限於可再生能源。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楊凱珊說:「以核電減少碳排放如同飲鴆止渴,核電廠一旦發生重大輻射洩漏事故,將嚴重污染環境及危害人體健康,風險極高。香港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城市,不應明知核電的危害仍故意參與製造另一場環境危機。」

截至2018年底,中國南方電網覆蓋地區的太陽能及風能發電量近約400億度,相等於香港總用電量九成。此外,中國電力聯合會的研究預測,2035年全中國的太陽能及風能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將增長三倍。綠色和平認為,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政府應以更遠大的目光,向中國大陸購買百分之一百可再生能源為目標,邁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曾在2010年發表的《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及行動綱領》公眾諮詢文件提出,增加核能發電比例至百分之五十。翌年三月日本福島核災爆發,公眾再次關注核電安全風險,政府最終撤回建議。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電郵:frayeung@greenpeace.org
電話:2854 8303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鍾瑋鉻
電郵:wachung@greenpeace.org
電話:2854 8361

延伸閲讀:

  • [1] 南方電網曾透露2018年全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是4.15% ,但無公開具體發電量 。因此,這裡按照該公司在2017年的總發電量,估算2018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9565億度 x 4.15%)。
    南方電網的區域發電構成比例:http://bit.ly/2KwNV47
    南方電網在2017年的總發電量:http://bit.ly/2HY1yYE
  • [2] 2018年中電和港燈的本地售電量合共442億度。

8,516米翻越冰封與雪崩 黃偉建俯瞰氣候真相

$
0
0
天氣不似預期,平日可能令你着錯衫或變「落湯雞」,但在8,000米山峰,一切隨時演變至生離死別。黃偉建5月成為首位登上全球第四高峰洛子峰(海拔8,516米)的香港人,其間了解村民心聲,目睹珠峰「致命」人龍,經歷無氧攀登險境,既嘆天意弄人,亦嘆國際領袖坐視不理氣候危機:「如果我哋唔關注氣候危機,意外會陸續有來。歸根究柢,大自然點解會有咁嘅投訴?」

阿建冒着嚴寒天氣,在洛子峰頂展示「氣候告急」橫額。

短短回港兩日,明顯黝黑了的皮膚亦難掩倦容,但阿建分享旅程見聞時依然雀躍,「冇唞過,但要keep住passion」。不出數天,他又馬不停蹄接受採訪;當時珠穆朗瑪峰「塞車」導致最少11人死亡的報道成為熱話,從阿建分享相片所見,長長人龍就在身後──那是他去年登上珠穆朗瑪峰走過的路,後來因天氣轉差、雪巴人病倒等理由,乘勢連登洛子峰的心願,留待今年續圓。

阿建與團隊剛從洛子峰頂回程折返,珠峰人龍就在身後。

攻頂吉日驟減 目擊珠峰人龍

「點解珠峰死咁多人,就係因為今年攀爬『窗口』短咗,得22、23兩日,我哋就揀『次好天』21號上洛子峰,凍得好緊要,但我知揀最好天嗰兩日,就喺人龍裡面。」今年381位向珠峰進發的攀山者各自修行,無雲無風無雪的攻頂吉日卻由去年10日驟減至兩日,長時間輪候導致氧氣不足或出現併發症、高山反應,甚至魂斷此處。

「天氣係導致不幸事件發生嘅其中一個原因,直接影響佢哋做出攻頂決定,因為咁樣而死亡。」

四月飛霜 「座山震緊」

避過人龍,不代表旅程一帆風順。3月底尼泊爾破天荒遭受龍捲風吹襲、4月冰雹異象接踵而來,「一粒粒好似波子、發泡膠粒,雪巴人領隊生活十幾廿年都未見過」。繼而是5月初一行人原定作高度適應,卻因惡劣天氣被迫折返,「原來颱風吹襲印度,啲風吹埋嚟冚冚聲,座山震緊!當時橫跨緊絨布冰川,有啲雪巴人上咗Camp1、Camp2出唔到營,開條拉鏈就會吹走,叫我哋唔好再上,惟有撤退……一連串現象怪異到不得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雪,令阿建被迫延遲高度適應行程。

一時退卻,與團隊盤算行程再出發,阿建依然遇上不測之風雲:「上去時支氧氣壞咗兩次:7,800米Camp4時個調節器壞咗,攻頂嗰日上到8,300米,支氧氣都壞埋,換完個氧氣罩又結晒冰,吸到呼唔到,啲血去唔到手指凍傷晒;仲要有路段冇咗繩,一失足就跌落大本營,隨時身首異處。」連峰頂在望也因積雪要多攀幾米,終告創下歷史一刻,外行人想像「大地在我腳下」的征服感覺,由他一語道破:「(逗留)十分鐘都冇,太凍啦,而且好斜,差唔多直畢甩,唔會停喺度selfie啦。」

氣候天秤兩面,叫危機與商機

來去峰頂匆匆,阿建也要把握山上一分鐘拉開「氣候告急」橫額,呈現山下十年功──尼泊爾民眾第一身氣候見證。個多月旅程期間,阿建指村民大多不懂以科學角度理解氣候危機,對天氣轉變卻更瞭如指掌。例如有人談起農作物收成,縱為植物迅速生長而高興,卻明白背後原因是異常和暖;亦有人提及目測氣象不再準確,顛覆了以往對天氣的感應。

47歲的ANG Tsnerjng Sherpa(右)出生至今一直住在雪巴人村莊,坦言如今天氣難料。

不過,面對氣候變化,他們既有樂天知命的心態,也有聽天由命的難處。畢竟旅遊業是尼泊爾經濟命脈,民眾一方面明白持續發展可能加劇污染、垃圾處置等問題,不少人卻像當地旅館老闆所想,更着眼經濟繁榮,「天氣愈來愈差,反而吸引更多遊客,因為過多唔知幾多年就會冇山爬,調番轉喺咁逼切環境下,基本上每年登山人數都遞增緊……全球暖化帶出嚟係生意、商機。」

「呢度天氣轉變緊,但可以點?作為小市民,唔可以求神拜佛話雪山唔好融,唔可能直接改變天氣,但政府無能、貪污,冇能力改變,佢哋唔會旨意政府有太大幫助。」

「爬過屍體先可以登頂」

阿建以「親歷其境嘅一個人」形容自己,不過在一般人難以踏足的地方記錄世界。而在登峰造極之地,正有氣候真相赤裸裸呈現登山者眼前。例如他出發前提及跨越冰川的階梯:「今年我哋橫越絨布冰川,全部都係一條梯。冰川融得快咗,令冰隙夾得埋咗,過嘅梯就少咗;舊年行最多3條,睇番之前啲相差唔多5、6條梯。」

一道鐵梯的冰隙距離,成為攀山者氣候危機的見證。

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因冰層融化而曝露出來的屍體與垃圾。「今年見到兩個新屍體、一個舊屍體,頂峰對落十米八米有個坐咗喺度,啲人話係6年前(死亡),要爬過佢先可以登頂。」要清理山上垃圾難度極高,由當局每年春天派軍隊及雪巴人登山收集,再經直升機輾轉運走,今年正因冰川融化加劇,令更多垃圾曝露出來,「你冇可能派一班無敵嘅雪巴人,攞斧頭上去鋤冰攞垃圾出嚟,難度非常高。調番轉夏天太危險,上面山洪暴發,啲冰溶晒淋晒,踩落去會跌死」。

當局把握融冰時刻,清理個別攀山者不負責任棄置山上的垃圾。

從照片所見,既有膠樽、膠袋、鋁罐、紙盒等「家居廢物」,亦有帳篷、氧氣樽等「山野限定」垃圾,是否攀山者之過?阿建認為亂拋垃圾只是個別攀山隊不負責任,自己與團隊按照明文規定帶走全部垃圾,「我哋唔係得個講字,叫人關注氣候危機,而係實際行動,睇吓我哋行為係點。」

如果嚟緊有10個「山竹」……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見證種種氣候危機的登山者,也許對這句名言有更深體會,尤其氣候警示數十年來一直存在,「世界係一個生命體,作出無聲控訴好正常:空氣污染,水位上升、溫度變化、颱風,直接由人類本身承受代價」。

不論珠峰山嶺、香港家園,美好風光皆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回看香港,縱有不少市民願意實踐低碳生活,當局氣候政策卻遠遠落後其他國際城市;政治領袖只管追求發展,缺乏長遠目光與改革勇氣。「需要一啲有Guts嘅人行出嚟做呢樣嘢,認真議題唔認真處理,得過且過,最終影響都喺自己度。舊年(颱風)『山竹』咁勁打嚟,今年再嚟多個,你只會話加強防風措施,綁實啲家居雜物,買多啲皺紋膠紙……如果嚟緊仲有10個山竹,唔係搬屋,唔係避難,應該要講咩嘢影響氣候,點解氣候危機咁緊急。」

說到底,珠峰氣候變化,關香港人咩事?阿建相信你我無法獨善其身於氣候危機之餘,亦能做到更多:例如香港人喜歡拍照「打卡」,其實在大本營打卡也是正經事──若你日後到訪珠峰大本營,於入口處拍攝冰川全貌,既可作簡單對比,長遠而言甚至建立數據庫,幫助了解珠峰地區氣候變化。

阿建帶同囝囝出席「I SEA YOU‧海洋日」,與公眾分享「氣候告急」訊息。

生活中減少消耗,尊重自然生態,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響應環保團體理念與行動,促使政治領袖改變思維,都是「兄弟爬山」可做之事。早前在世界海洋日與數十位家長、小朋友分享經歷,現埸的熱烈反應,以至香港學生早前響應全球 #FridaysforFuture氣候行動,均讓阿建看見拯救氣候的希望,「下一代有佢哋嘅視野,雖然力量好似好渺小,但影響往往就係從好小嘅聲音開始。」

延伸閱讀:
珠峰登頂後,我來為氣候吶喊:黃偉建
《登洛子峰前傳》黃偉建珠峰氣候見證

香港年逾112噸塑膠包裝落海,逾9成受訪者要求超市減塑

$
0
0
你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於超市看到蔬果被塑膠層層包裝,感到無言以對。想買,卻不想製造垃圾、破壞環境⋯⋯英國、美國、泰國、越南等地近來相繼有超市積極減塑,卸走無謂的即棄包裝。香港還要落後其他國家嗎?

每次預備晚餐,家中就堆「膠」如山。一家人享受美食本是快樂的,但卻同時製造一大堆用來包裹食材的保鮮紙、膠兜、果網或發泡膠盤等即棄塑膠垃圾,無奈又充滿罪惡感。為什麼我們要被逼接收超市的無謂包裝?

你並不孤單!綠色和平最近發佈香港超市使用塑膠情況的民意調查,發現超過9成受訪者認為超市有責任減用即棄塑膠包裝,以保護環境。另外,近7成人傾向光顧減用無謂包裝的超市。港人環保意識提高,超市、政府怎可以故步自封,落後於其他國家呢?

塑膠垃圾泛濫成災已不是新聞。科學期刊研究推算本港每年經河流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高達176噸,對照去年我們發佈的河流塑膠污染影像分析研究,發現112噸為塑膠包裝(64%),相當於25隻成年大象的重量。此外,早前綠色和平彩虹勇士號訪港,展開香港首個全面海洋塑膠污染調查,更揭露三年來香港海域微塑膠濃度急升11倍,嚴重威脅環境、食物鏈以及你我的健康。

「買餸送膠」的故事,結局是自食其膠,早前更引發網民將烏龜與人類作比較:究竟誰才是「愚蠢」的?烏龜以為膠袋是水母,因而誤食塑膠;而人類則是明知塑膠污染告急,卻仍不理惡果,海量派膠。

雨後總有陽光,或許此刻你感到失望無奈,但世界仍有充滿希望的事,啟發你我積極改變。超市減少包裝的風潮其實已經開始,英國的Iceland、Marks & Spencers,美國的Trader Joe's,在消費者的推動下,陸續宣佈為不同產品卸「裝」。泰國和越南也有超市帶頭改變,以香蕉葉取代塑膠包裝,用創意給大家更美好、更環保的消費體驗,履行21世紀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那香港呢?好消息是,近期有更多店鋪、餐廳願意加入走塑行列,提供堂食全面走塑、或提供外賣/購物時自攜容器/購物袋的優惠等,激勵人心。不久前的地球日,我們已累積150位義工近400間店鋪加入行動,更有中小學生成為義工,鼓勵更多店鋪為走塑出一分力,以及為願意走塑的店主貼上貼紙,讓市民更容易找出這些走塑友善的店舖。

社區的店舖尚且有能力作出走塑改變,派膠量更大的連鎖超市更沒有袖手旁觀之理。因此,我們開始集結消費者的力量,要求全港包括一田、百佳、惠康、AEON、City’super、Fusion、International、Market Place by Jasons、Marks & Spencer、Taste、USelect、Vanguard等連鎖超市,給消費者不一樣的消費選擇。我們期待有超市積極屨行企業社會責任,帶頭減用無謂包裝,成為業界走塑先鋒。

立即聯署,要求超市:

  • 審視及公開超市整體的即棄塑膠使用量
  • 淘汰無謂包裝,提出具體走塑時間表,並定期公佈進度
  • 設立無塑購物區域,及推出走塑優惠,鼓勵顧客使用可重用器皿
  • 進一步向供應商要求源頭走塑

此外,一起要求政府:

  • 設立生產者責任制,從源頭管制即棄塑膠,包括塑膠包裝、即棄餐具等
  • 制訂減塑時間表,逐步禁用即棄及難以回收的塑膠產品,並向市民公布進度
  • 投放資源予社區教育及提供配套設施,例如增設回收站、在街市設置自取站予人拿取環保袋及器皿等,推動市民減廢意識

我們將會集合大家的力量,一同找出哪間超市用最多無謂包裝,為破壞環境負最大責任,請大家密切留意及繼續支持我們往後要求超市卸裝的行動。

香港絕對係一個雀鳥天堂:余日東

$
0
0
離開市區,走進米埔,雀鳥聲逐漸脫穎而出,卻似一種畫外音,只聞其聲,難見其蹤。鳥語喧嘩之間,「咕~咕~咕~咕~四聲杜鵑」,鳥類專家余日東(阿東)指引我們瞧向頭頂樹蔭或遠方枯枝,從兩隻白鳥認出誰是小白鷺,觀察「匙羹嘴」顏色辨識雛鳥、成鳥。阿東說,小時候他選擇了雀仔,長大後黑臉琵鷺卻選擇了他──保育二十年,終由「極危」到「脫瀕」在望。也許更確切的說,觀鳥給了他一片快樂與自由的天堂,他也在守護香港這片看顧超過550種鳥類的雀鳥天堂。

聽聲辨鳥,在採訪一行人眼中猶如某種戲法或超能力,阿東只是輕描淡寫,以四字記之曰:感情、經驗。「聽雀就似聽音樂,記音階高低,記個pattern,就記到隻雀。或者有人鍾意車,聽引擎聲就知咩車款。」他多次利申「唔係咁難」,一切只是點滴累積的學習與經驗:「有隻雀叫『黑眉擬啄木』,喺華南其實好普通,我去廣東睇過好多次,正正香港仲未有。我累積咗經驗,知佢點叫、點嘅樣,2014年有次去大埔滘,突然俾我見到,嗰吓『叮』一聲,就係香港新記錄。」

雀鳥時而飛翔時而駐足,就像大自然的「舞者」

11歲初次到米埔戀上觀鳥,輾轉於1987年加入香港觀鳥會,1998年起全身投入黑臉琵鷺保育工作,當時數目僅得約700隻,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評為「極危」。回到80年代,黑臉琵鷺初受關注時更只得二、三百隻,「我問番啲前輩,佢哋講黑臉琵鷺真係會絕種,真係會絕種」。

研究統籌,資料分析、發放,開會尋求合作空間,廿年來的保育日常看似簡單,背後卻有縝密考量:怎樣「活化」數據予不同機構,怎樣提供機會讓公眾參與,還須持續進修研究方法。「雀仔會飛會移動,今日數呢度,聽日數第二度,可唔可以比較?要知道用咩方法,畀個框框佢。例如黑臉琵鷺普查,基於觀察同過往記錄,雀仔(一日)飛唔到幾百公里,到冬天亦唔會再遷徙,於是冬天揀一日,所有地方同時間做。」

「脫瀕」在望,黑臉琵鷺卻是「擠迫戶」

上月公布的普查結果,黑臉琵鷺自有紀錄以來首次突破四千隻,甚至有望脫離「瀕危」,阿東說來冷靜也不失振奮。「一路做到而家四千隻,80年代尾講緊二、三百隻,你不能講話冇成績。做保育嘅,每日垂頭喪氣多過乜,亦係咁樣(黑臉琵鷺)支持我一路做工作、睇雀。」

黑臉琵鷺經歷多年保育,「脫瀕」在望

「脫瀕」尚未成功,保育仍須努力之餘,不少隱憂還有待解決。例如米埔度冬雀鳥數目,十年間下跌四成,由九萬隻跌至不足五萬隻,背後牽涉濕地變質、農地發展壓力等因素;即使黑臉琵鷺數目上升,所需河口、泥灘、濕地未有相應增加卻受破壞威脅,猶如「寬敞戶」變「擠逼戶」。他坦言目前未能百份百保證黑臉琵鷺長久安穩,必須尋求更多棲身之所,「大家都知香港對土地問題最敏感,你要發展但我要搵地方畀雀仔住,可想而知難度有幾高。」

「你有冇用番6,000億做保育?」

守護黑臉琵鷺的路途固然崎嶇,明星物種以外的保育路更難行。七個環保及關注團體早前發表研究,指出東大嶼水域具生態價值,而非政府推銷造價最少6,240億「明日大嶼」填海工程時宣稱的「生態敏感度相對低」。其中鄰近填海選址的周公島,發現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阿東正是當中的「目擊證人」,「一去到就見有對成鳥喺上空飛緊,成鳥通常寧願自己搵食,兩隻成鳥有可能係繁殖緊,最後就見到有個鳥巢」。很多人只看見荒島、雜草與爛泥,香港為數不足50隻的白腹海鵰卻視為樂土,而這類位處食物鏈頂層的大型猛禽,棲居「石屎森林」當中亦確實難得,「有一個保育價值喺度」。

 米埔生態盎然,候鳥之外還有水牛「小米」和豹尺蛾

「會唔會白腹海鵰或者中華白海豚上升到某個數目,你先開始填海?」是狂想,也是真心一問:「點解要破壞咗先保育,而唔係保育同發展取得平衡。」保育是細水長流,花上數十年光景,投放大量人手、資源,才能建立和諧共存的環境,而非急就章破壞。但就他所見,更多時連等價交換、取得平衡的努力也欠奉,「你用$6,240億起人工島,有冇用番6,240億做保育?我覺得兩者係對等,點解你搞一個地方,會畀少咗錢保育番佢?發展同保育力度唔對等,結果只係用保育包裝發展。」

四面牆外,看見香港無限美

在米埔觀鳥屋受訪期間,阿東依然記掛窗外風景,不時拿起望遠鏡遁入鳥兒天與地,「你睇吓,啱啱有隻猛禽嚇到佢哋,佢哋就飛起」。望遠鏡就像伸手可及的出口,30年來引領他從小蝸居奔向大自然。小時候看著名生物學家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紀錄片,到圖書館借閱動物圖鑑,在荔園似懂非懂動物被囚之痛苦,夏天跟隨父母到沙灘觀賞魚蝦蟹,就是他翻越家中四面牆的童年回憶:「咁樣一個concrete block、一棟building,你可以做啲咩,就算有望遠鏡都係望得丁咁多嘢,麻雀、有時一兩隻相思……你知道自己鍾意成為大自然一部份。」

阿東鍾情睇雀,大學選科,除了環境科學與生物系不作他選

若說「冇腳雀仔」嚮往自由,阿東另一方面卻更深深立足我城,「好多人講香港咁細,雀仔飛咁多地方,(保育與否)冇咩所謂,但每個地方都咁諗,咪冇人保護雀仔?我呢個地方,香港,保育得好,係對自己一個責任,亦係做一個榜樣、一個例證」。留意雀鳥消息、認識物種資訊、與親友分享故事,甚至支持相關團體、參與公眾諮詢、親身出外觀鳥,他相信你我每一個人都值得享受香港海闊天空。「好多人俾四面牆圍住一生,真係唔知香港有幾好。香港縱使咁細,但好多雀睇,郊野景色好靚,絕對係一個雀鳥天堂、生物天堂。」

搵唔到食點算?我睇雀先

訪問期間,望遠鏡依然隨時候命

問阿東可有想過不做雀鳥保育會做甚麼,「大鑊,係好大鑊嘅問題」。其實毋須刻意提問,社會氛圍自會提出「搵唔到食」的嚴苛挑機。「我話『老咗咪老咗,冇點算,我睇雀先』。當然你用其他嘢衡量,朋友有好多嘢我真係冇,但我冇所謂,呢度somehow有幾百隻雀陪我,就係咁囉。」

也許是同一種堅持與信念,讓阿東從容面對保育路上各種難題,見證日漸成熟的郊野林木吸引新鳥種來港棲息,在這片千多平方公里範圍照料500多種雀鳥的彈丸之地,努力建立一個包括不同動物在內的宜居城市,繼續細聽鳥兒喜報天亮,期待下次與牠再遇見。

「我相信好多人去過南生圍,都覺得香港係好好嘅地方,黑臉琵鷺就喺你側邊行過。你試吓同外國朋友講,天水圍出面條渠又有,南生圍又有,屋企出面就有瀕危物種,佢即刻哇一聲。」

「我唔相信我哋要破壞大自然先搵到好嘅地方住。香港人有地方住,亦有雀仔嘅地方,我絕對相信做得到。」

三分鐘撕破無謂包裝的三大迷思

$
0
0
每當走進超市,各式各樣的貨品盡收眼底,但只要你稍為留意一下,便會發現很多蔬菜、生果、麵包等等,都被包上一層層即棄塑膠包裝,如保鮮紙、膠兜、果網或發泡膠盤等即棄塑膠層層包裹。這些包裝真的是必須嗎?超市顧客又是否希望有這些無謂包裝?

綠色和平5月中發佈的民意調查顯示,逾9成市民都認為超市有責任走塑,亦有約6成人認為超市的無謂包裝情況嚴重,我們早前亦於11家連鎖超市實地調查,現在為你詳細拆解超市使用無謂包裝的迷思。

減少食物浪費?認真咩?

有些超市會說基於食品衞生、保鮮、運輸等原因,需要加上包裝,減少食物浪費,但這是事實嗎?

看看這貨架,同樣是牛油果,左邊零包裝,右邊卻又膠兜又保鮮紙。如果包裝是為了減少食物浪費,為何同樣的食品卻以不同標準來處理?

我們實地調查時,更發現有些包裝極其無謂,例如本身有硬殼保護的菠蘿或椰青,有超市卻仍會用保鮮紙或果網來包裹,但真的會需要「保護」作用嗎?。這些無謂包裝真的是有實際需要嗎?實在令人費解。

都是供應商的錯,呢個point唔關超市事?

有超市指,他們出售的水果和蔬菜超過9成是進口貨,當中起碼一半是預先包裝。但根據我們實地觀察,仍有不少蔬果是超市後期用保鮮紙、膠盤等包裹起來,並非供應商預先包裝,這些即棄塑膠怎會是無可避免呢?

在綠色和平公佈民意調查,指出7成市民更願意光顧走塑超市後,有大型超市隨即在3間本地大學校園(包括港大、中大及科大)的分店試行減塑政策,出售更多散裝新鮮蔬果產品。以我們所見,成效不俗,貨架上絕大部分蔬果原有的包裝都消失了。


(讀者提供圖片:Karen So - 搞走塑)

由此可見,只要超市運用其影響力及決心走塑,即使要卸走由供應商加上的無謂包裝也絕對可行。綠色和平將繼續推動超市改變,期望超市可擴大試驗計劃,以及有更多超市推出走塑措施。

方便顧客?事實係......

食品加上包裝後,顧客無法用感官去辨識該貨品是新鮮與否,我們實地考察時更看到有些蔬果被塑膠包裝重重包裹至看不到真身。

如果沒有標籤說明,相信無人會知道上圖的貨品是芒果,反而「不方便」了顧客消費。其實真的需要使用如此荒謬的包裝嗎?相反,省卻無謂包裝後,消費者可清晰見到蔬果真身,並會有更好的消費體驗,讓他們可愉快購買心儀貨品。更重要的是,拆開無謂包裝只須數秒,但卻會帶來深遠的環境污染禍害。綠色和平5月中公布的民意調查亦發現,近7成受訪者傾向光顧有走塑措施的超市,希望各大超市能聽取市民的意願,卸走無謂包裝!

黃志俊:弱勢海洋要大家發聲守護

$
0
0
3月中旬,綠色和平與6個環保及關注團體發佈東大嶼生態調查,反駁政府「中部水域生態敏感度較低」的說法。記者會上,海洋專家黃志俊(Dickson)讓公眾認識了中部水域罕有的海筆。Dickson一直為海洋發聲,七年前,政府評定大埔龍尾生態價值低,決定建造人工沙灘,他發起「守護龍尾」運動,發現多種具生態物種,惜行動未竟全功。一度「氣憤、失望、傷心」的他,今天「守護大嶼」,可會怕「衰多次」?他直言「正確的事情就要去做!」

從喜歡到領悟,與海洋結緣

相對於海洋專家,黃志俊寧願自稱海洋愛好者。中學年代,外向的他參與了「愛丁堡計劃」(1997年後改名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玩風帆、滑浪風帆,純粹「感覺出海很舒服,無拘無束。」到大學選科,Dickson挑了環境科學,坦言當年並無拯救環境拯救地球的宏願,純粹對科目感興趣。課程當中,他選修了海洋生物學。第一次去東平洲浮潛考察,為他的海洋研究事業撒下種子。「其他同學可能覺得柴娃娃,是去玩而已。但我覺得最 amazing ,我沒有想像海裏面看到那麽多珊瑚群及生物。」

真正走入海洋研究,是因爲跟隨一位很尊敬的教授進行 final year project,比較東平洲和海下的珊瑚。難得的是,教授後來幫漁護署做研究,準備規劃東平洲成爲海岸公園,推動他跟隨教授,一起做更多關於珊瑚和東平州的研究。
(筆者按:海下1996年被指定為香港首批海岸公園,而東平州2001年底成為香港第四個海岸公園)

香港海洋曾清澈見底

「拿我最熟悉的東平洲來説,最大差別,從前對面大陸沒有那麽多人和房屋。對岸發展得太快,本來陸地的污染物也帶進水裏。現在海面真的很膠,想像一下你潛水,眼前以爲是水母,原來是膠袋。(幸好)海底沒有變得太差,珊瑚不會像大堡礁,完全白化。依然健康。」Dickson比較從前與現在的東平州。

東平州的珊瑚,一直是黃志俊研究的課題

他曾經訪問過第一代60、70年代的外國潛水員,「他們說當年水的能見度是20米。」那是什麽概念?香港的平均水深有20米,等如一眼可看到維港的海底。即使你現在去馬來西亞、泰國,也未必經常有這樣的能見度。

那麽,香港的海洋質素能否回到從前?Dickson 認爲「其實有可能」:「香港沒有工業、農業,其實什麽業都沒有,只剩金融業。水的污染源少了,自然淨化,都會清很多。」悲哀的現實,幸而還是有正向的一面。
「其實我們的海洋在好轉,過去幾年,政府也在做救贖:禁止拖網,改善維港水質,投放不知多少錢處理污水。爲何現在又轉頭要填海,大石揼落自己的脚?」

中部水域生態價值低?

一系列的《守護大嶼》生態專家訪談,均邀請受訪者挑選屬意的戶外地點進行。Dickson 選的是坪洲的大利島。坪洲正正處於中部水域「明日大嶼」計劃的核心内圍。

聽他簡單解説,大家也可意會到中部水域的得天獨「薄」:香港的海洋研究,潛水研究主要集中在東部水域,即西貢一帶。那裏水比較清,漁護署集中宣傳的美麗香港海底生態就在那兒。西面水域較多水面的研究,譬如中華白海豚;西部水域也有研究泥質海床的生物。中部則比較尷尬,研究比較少,一來關乎水質,二來這裏少悠閑潛水活動,少人認識自然減少研究意欲。

然而,Dickson代表守護大嶼聯盟,在去年進行海底調查,錄得罕有的海筆,他指出,填海工程將直接影響東大嶼水域的罕有珊瑚群落和底棲生物。

海筆

Dickson 形容海筆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屬於珊瑚綱,但不歸石珊瑚、柳珊瑚等而是自成獨立的目,叫海筆目。(筆者按:目是生物學的分類用語,譬如人類,就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

「海筆很多時候隱藏在泥内。要進食才露面,打開像一朵花打開,過濾水中的食物。因爲這種習性,很少人研究,偶爾才有潛水攝影師拍下照片。不單香港是這樣,世界上的研究和參考資料也少。」


大利島灘岸(近)與坪洲本島(遠)

坪洲的大利島,Dickson 解釋說是個連島沙堤,海浪兩邊冲來,連生物的殘骸都會冲上來,細心撿視,也可估計附近有什麽海洋生物。在灘岸隨便走走看看,他已經撿到幾種珊瑚骨,包括枝狀珊瑚或稱鹿角珊瑚、蜂巢狀珊瑚、腦狀珊瑚,他也覺得少許驚喜:「這屬於軟珊瑚,或叫柳珊瑚。這個像把扇,所以人稱海扇。活的海扇可以好漂亮,顔色可以鮮紅、紫色、橙色。關於海扇的研究,香港以至世界上都不很多。」

Dickson 在大利島拾到的海扇和蜂巢珊瑚

人類睇佢唔到,為海洋不值

説到海洋保育,Dickson 直言無論在香港或世界層面也是艱難的工程。因爲人是陸地生物,很少親身的海洋經歷和連繫:「人們會喜歡花大筆錢去非洲看大遷徙,很壯觀。但其實海洋也有如此震撼的場面,只是大家看不到。我們很熟悉的藍鰭吞拿、黃鰭吞拿,也有『大遷徙』,幾千幾萬條、每條米幾2米長,如果人們能親眼看到,人們一定會珍惜,會少食藍鰭吞拿。」

龍尾當年飛白楓海星滿灘也是震撼人心的場面(圖片由黃志俊提供)

Dickson慨嘆,人類誤以爲海洋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惟現實是,科學家已經指出未來數十年間的生態大危機,届時地球的魚量即使不是全部消失,亦不足以提供商業生產,意味享受海鮮的時代即將完結。

「科學家所指的危機,就在離我們不遠的未來,其實想起來也覺得很恐怖,時間很短。但人們就是沒有這種視野。」

海洋住屋不對立,守護大嶼

在香港,保護海洋似乎難上加難。一般市民對海洋認識不多,又飽受住屋之苦。聽到政府沿用「恆之有效」的填海來「解決」住屋問題,不難覺得一眾環保團體、生態保育人士不識民間疾苦。

「所有人都明白,香港問題不是缺少房屋,而是房價大眾不能負擔。大家要清醒一些,填海建屋可能要用上二三十年,而且填海後建的屋,大家也是負擔不來的。」海洋和房屋是假對立,政府塑造出來的不實假象,Dickson 提到香港還有其他土地選擇,譬如棕地,但政府不願跟私人業主及地主爭取,只會向最弱勢的海洋埋手,取地建屋。

坪洲對出美麗的大嶼海域,需要大家守護

「政府時常打海洋主意、『蝦』海洋,是因爲海洋不能發聲,也沒有人幫口出聲。但填海其實解決不了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

為海洋發聲,正確就要去做

說到海洋不能自己發聲, Dickson 正是為海洋發聲的表表者。2006年他在網上平臺「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表「龍尾告急」帖文,與戰友組織生態考察活動,由初期一個自然生態界算是小眾的「救救龍尾」行動,5年間串聯16個環團、專業團體、立法會議員市民大眾,成就民間生態保育近年最震撼的一役「守護龍尾」運動,不過政府最終維持大埔龍尾灘建造人工泳灘的決定。

龍尾的管海馬,今天還剩下多少?(圖片由黃志俊提供)

「守護龍尾,整件事情不合理,令人氣憤、失望、傷心。政府運用很多不同手法,不合理程序去完成,是很不開心的。我來這裏接受訪問前,想了很多,爲何還是我?上次守護龍尾已經衰咗鑊,今次守護大嶼,也可能衰多次;自己已經一把年紀,很想有些新血出來。但再想不是很多人可以像自己比較輕鬆走出來的,於是硬著頭皮還是來了。有些事情不一定要有果效才去做的,是否沒有成果就不出來?覺得正確就要去做。是無奈的,感覺就是鷄蛋對著一堵墻。但我還是選擇做鷄蛋。」

參考:

延伸閲讀:


行動帶來改變,共享創未來

$
0
0
過去幾星期,香港的朋友應該對行動帶來改變有深刻體驗。原來,這星期是「World Sharing Week 全球共享周」;當中的理念,在近年國際社會崛起,以分享追求更公平和人性的經濟和社會,讓世界可持續地運作。這種可為氣候危機搭建出路,讓未來走得更遠的方向,也許有值得我們思考和參考的地方。

綠色和平香港在5月24日舉行「氣候變化分享會」

全球共享周

大家應該有聽過「共享經濟」,但一般對之認識,大概是一個經濟學名詞與概念,又或可舉例共享單車、汽車召喚服務、旅遊住宿等行業。你又可知道,原來國際的公民社會,在6月16日至6月21日慶祝「World Sharing Week 全球共享周」,今年已經是第5年了?當中的理念,不限於經濟,更是一場建立新秩序、新思維的運動。

世界變了樣?原來我們可以行動扭轉;最少大家要嘗試,要行動,縱使機會微小,轉機或會出現。身處香港的朋友,此時此刻,該有深刻感受。

本地社會如是,世界地球村的問題如是,面對現今世界應對氣候危機的不濟,我們發現且強烈感到,我們需要新思維、新秩序。

現代文明社會經濟掛帥,「買得多,開心更多」、消費帶來滿足、發展就是無休止的經濟增長.....等的思維,只會將地球的資源榨乾榨淨。循著這套「哲學」運作,地球已經千瘡百孔,熱浪、暴雨、颱風、極端天氣頻生,而萬事萬物是互相扣連的,全球70%的氣候排放來自城市,當中大部分來自商品、食品、旅遊、服務的消費。

事情有正反兩面,這也表示大家可以「反」消費或「去」消費來連繫,為氣候危機解困。大家參與街坊、社區活動,無論是漂書、換物、減廢、修補再生、手作造物等,由學習到知識與經驗傳授開去,就是身體力行去盡力善用珍貴的資源,不單減少耗用地球資源,減輕氣候排放,同時發揮創意,並且建立群眾力量、團結改變的力量。

2018年綠色和平中國舉辦 MAKE SMTHNG 活動,包括在北京農夫市集進行玩具交換,和宣傳造物理念減少過度消費主題的演講。

分享、參與,海洋、氣候、地球事就是我們的事

「全球共享周」每年連結超過1億人,我們在港澳、亞洲雖然對此日子感到陌生,但也許你參加過綠色和平以「減法生活」(MAKE SMTHNG)為主題的活動;在自己社區幫忙,加入如「不是垃圾站」等的回收行動 …… 當中無不實踐參與及分享。如果我們將此理念加強、深化,該為社會和地球帶來更多正面改變。

綠色和平香港2017年的減法生活節。

2019年6月8、9日我們在美孚饒宗頤文化館舉行了「I Sea You 海洋日」兩日活動,當中包括環保舊衣購物袋工作坊、兒童繪本故事分享、北極熊浮冰挑戰攤位游戲,邀請家長與小朋友參與,以手作活動、遊樂分享方式,傳達惜物、節能、減少耗用地球資源、愛惜大自然的訊息。

6月8日海洋日,兒童故事分享時間,故事姐姐與小朋友及家長樂在其中。

香港攀登世界第四峰洛子峰的第一人黃偉建又特別為我們主持分享會,帶來他今年4、5月在珠穆朗瑪峰山區的氣候經歷,告訴大家氣候正在告急!阿建並勸勉香港人絕對需要了解且從日常生活減廢、減消耗、愛護郊野開始行動。

黃偉建在「I Sea You 海洋日」與參加者分享珠峰的氣候見證,促請香港人關注氣候危機,並從生活中實踐氣候行動。

不能不提的,還有5月24日舉辦的「氣候變化分享會」,當晚長沙灣好單位The Good Lab 的會場,擠滿近100位參加者,氣氛熱烈,讓我們感受到香港人對氣候危機並不冷感。四位講者包括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熱愛珊瑚及潛水的 Zoe (黃筠婷)、攀登多國高峰的 Andrew (袁進傑),以及香港Fridays for Future 學生行動者天朗,分享了他們見證氣候變化的親身體驗,並與參加者熱切討論大家可以帶來的改變。

此分享會以「地球未來=我未來」為口號,目標希望加強氣候議題的本地視野,推動大家包括年輕一代對氣候議題的參與,氣候危機已經是埋身的問題,人人有份,大家必須出力行動。

「氣候變化分享會」上,Andrew、Zoe、學生天朗、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與參加者交換氣候變化的體會。

以共享與行動建造氣候未來

就拿氣候行動想像,從敢言的全球學生、到氣候抗爭者,還有手作人、upcycler、食物回收機構、街坊回收組織、城市農夫、共享主義者,如果連成一綫,不就組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甚至形成一個新規則或運動。你知道嗎,目前世界上有3.5兆英鎊價值的閒置人力和物力資源?如果可以釋放出來,將可解救地球不少角落的困境。(資料參考:https://globalsharingweek.org/

我們需要更多人加入氣候運動,我們渴望政府與巨大的污染商家負責的力量不斷,但同時一個由下而上的運動,向世界宣示我們一個共享和可持續的國度的可能性也極爲重要。讓更多人減少消費,手作惜物分享更多,讓我們從下而上凝聚更多人為美好的地球走在一起,改變世界。

如果你身在搞換物的社區團體、分享知識的企業、或者促進志願服務的慈善機構,你已經是共享運動的一份子,請你將經驗分享出去。假如你無上述經歷,何不從參與你自己喜歡的活動開始,例如自由換物、社區墟市、玩具回收分享、快閃街坊剪髮、上門幫助獨居老人等,無論是減廢重用、行善、知識分享,都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2019年3月15日香港學生參加全球氣候遊行,為拯救氣候危機出力。

羅樹源36小時非凡走塑海洋壯舉

$
0
0
2019年3月最後一個周末,陰雨不定,强烈季候風吹刮,但無阻羅樹源 展開2日1夜的獨木舟籌款之旅。全因 Raymond 決心以個人挑戰的行動,感染香港人愛護海洋,掃走塑膠污染,並為支持綠色和平環保的理念和努力。以下讓我們一起分享,其間超過36小時稱得上驚滔駭浪的歷程。

2019年3月最後一個周末,陰雨不定,强烈季候風吹刮。條件不很理想,但無阻羅樹源 Raymond Lo 3月30日展開2日1夜的獨木舟籌款之旅。全因 Raymond 決心以個人挑戰的行動,感染香港人愛護海洋,掃走塑膠污染,並為支持綠色和平環保的理念和努力。

星期六早上,正式展開2日1夜的獨木舟籌款之旅。完成第一天行程後,由於天氣及海面情況,Raymond 調整路綫,然而天氣不似預期,星期日3月31日再不止一次要更改航道及策略,終於羅樹源在下午5時前抵達中環十號碼頭對出的廣場,出席綠色和平為支持和感謝他的籌款義舉而舉行的「阿源來了,百里撐海洋,走塑同樂日」的活動。

經歷風高浪急,Raymond 卻憑著驚人的意志與體力還有使命感,划過2日1夜,成功完成個人挑戰以及喚起大眾對走塑和海洋的關注!並且為綠色和平籌款紀錄創下驕人成績,短短三星期内,我們有超過100個市民捐款支持。以下讓我們一起分享,其間超過36小時稱得上驚滔駭浪的歷程。

🚣2019.03.30 星期六清晨 - 出發

羅樹源在東涌碼頭作出發前的臉書直播。其實當日清晨,他已經開始準備,6時會合綠色和平的工作人員,並且接受到場的媒體採訪。

(筆者按:出發原來不是必然,將時間回撥前兩天,
3月28日:鑒於天文台對當個周末的天氣預報,加上下述情況,綠色和平與 Raymond 協定出發前一晚作行程最後評估。如果情況不如人意,為安全計將活動延期。
藝術大型充氣公仔裝置《Kaws: Holiday》宣佈將展期提早一天在3月29日結束:因爲預計公仔預可承受4級風力,但天文台預期周六及日風力4至5級,還有雷雨。參照當年黃色小鴨漏氣維修的經驗,兼且顧及海上工作人員的風險。(資料來源:蘋果新聞網)

出發前一天3月29日,晚上9時:
Raymond 審視天氣,全盤考慮後,決定翌日早上如期出發。)

回到星期六出發早上,Raymond 做足熱身運動,張羅一陣子後,在上午8時前出發。其時大嶼山東涌陰天多雲,但海面大致平靜。他出發前還遇到熱情支持者,在水中高嚷 “Raymond, I love you!”

🚣2019.03.30 星期六 - 上午尚算順暢,下午風浪阻進程

划艇初段,見證海上垃圾問題,這是 Raymond 拍攝下來的照片。

綠色和平全程緊密與Raymond 聯絡了解他的狀況,並以軟件裝置緊貼他的行程。
中午前,他划艇到達分流一帶。因爲這是大嶼山最西南端海灣,基於位置風向水流,Raymond 籌劃行程時已經估計這裏會考功夫。我們也同時翻查該區風勢資料,知道他逆東風而行。

隨著時間推進,香港海面的風浪開始增强,原來估算下午早段可以抵達長洲,結果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才划至大嶼山與長洲之間的石鼓洲。最後下午4時多方靠近長洲 (看下圖)。



據 Raymond 回程後分享,由分流到長洲本來只是幾里路,卻用了5小時時間。因爲耗用大量體力,於是他決定第一天行程以長洲為止。

🚣2019.03.30 星期六晚上 - 重整第二天航綫

審視行程節奏,加上翌日天氣預報,最重要是安全考量。原訂路綫由南丫島後東行港島南,經赤柱、石澳繞港島北到達中環,不得不更改,路綫改由長洲向港島西划行。
縱觀第一天,風勢強勁和水流急湍,Raymond 成功完成約40公里的路程,無論是體質和精神都令人佩服非常。

🚣2019.03.31 星期日早上 - 迎難而上的第二天

一早起來,天色算是明亮,不過香港周圍都吹起强風,隨後天文台還掛起强烈季候風訊號。
Raymond 上午9時在長洲出發,預期他會經南丫島、港島南然後西區,抵終點中環。10時半,通訊軟件顯示獨木舟位置約在南丫島南。

🚣2019.03.31 星期日,勇士遇更大挑戰

12:00 一個半小時過去,Raymond 位置依然在南丫島
12:50 綠色和平工作人員嘗試聯絡 Raymond,確保他的安全,並商討是否需要再調節路綫
13:30 Raymond 堅持經由港島西划至中環碼頭,有信心完成航程。
15:00 Raymond 尚在與風浪搏鬥,綠色和平工作人員抵達西環,緊密與他聯繫,決定以西環碼頭為上岸點。
16:15 Raymond 終於在卑路乍灣西環碼頭登岸,由綠色和平工作人員幫忙收拾獨木舟及其他器材,準備前往中環。

🚣2019.03.31 星期日下午 - 中環碼頭撐「阿源」,舉行撐海洋走塑同樂日

另一邊箱,綠色和平另一組工作人員中午前已經在中環10號碼頭對出、摩天輪位置佈置好場地,開始「阿源來了,百里撐海洋,走塑同樂日」的活動。現場有不同攤位讓市民大眾認識塑膠污染和獨木舟運動,宣揚走塑及愛護海洋的訊息。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玩得開心,同時增長了環保意識。當日上午下過一場大雨,下午又綿綿雨下,卻無阻大家對了解塑膠污染和支持Raymond的熱情,在此也想感謝到場的每一位。

下午4時未到,陸續有 Raymond 的朋友、粉絲,綠色和平的會員及支持者到場。其中江先生江太太就是專程為主角而來的。 兩人本身認識 Raymond,平日也會收到他分享的生活點滴,包括他的獨木舟運動、養生還有環保的心得等,一向對他很佩服。所以知道他有這樣高難度的挑戰,已經一早準備過來,表達支持和欽佩。江太並到花店訂購美麗但不誇張的花束,她說選花時思考過要配合 Raymond 一直愛大自然環保的心意。

Raymond 的太太下午4時多也由兒子羅力威的歌迷會成員陪伴到場。跟羅太(下圖中)傾談,感受到她的低調而親切,不過聊到她先生與綠色和平的緣,她竟然搶著說,是她先認識綠色和平,因爲她介紹 Raymond 才開始認識我們。感謝羅太,並向兩位給與我們的支持再番多謝。

同樣要感謝的是另一對羅生羅太 - 羅力威和雨橋。他們在結婚紀念日來臨現場,當然是爲了支持爸爸的壯舉,但綠色和平不得不感謝他們在整個活動期間,給與的時間與支持,還有包容。因爲3月31日當天慶祝羅樹源成功完成海上長征籌款的儀式上,基於天雨對電力的影響,現場的音響系統數度失靈,結果讓羅力威原定向爸爸獻唱新歌《變幻人生》的環節未能進行。特別向羅力威表示歉意感謝包涵。

羅樹源一家合照

也向20多位專誠捧羅力威場的歌迷致意。羅力威英文名字 Adason,所以他們自我介紹為 「神(son)沙」,他們跟羅爸爸羅媽媽熟絡非常,並親切稱呼 Raymond 為「神爸」。

羅力威與太太、媽媽和到場支持他與爸爸的歌迷合影

🚣2019.03.31 星期日下午5時 - 感激羅樹源平安歸來,完成壯舉

經綠色和平工作人員接送,Raymond 在西環上岸後到達中環,經過簡單整理,換上乾衫,在下午5時前,終於現身中環碼頭現場,與等候的家人朋友,還有支持者和媒體,親自分享他36小時的經歷和感受。

「感恩!」Raymond 多番說道感恩,正正反映兩天以來是何等高難度的挑戰,讀者看到上文列出幾個時標,也略略可感受當中的驚濤駭浪;綠色和平的工作人員也連連心道感恩。

Raymond 描述第一天已經風高浪急,可幸的是沒有雨;不過從大嶼山分流到長洲本該很快完成的幾里路程,他卻用上5小時。

第二天的情況對他考驗更多更大。說到當日艱辛,面對 5級風,在海中如過山車,浪四周擊來,風大又落雨。他幾度激動、哽咽。有段時間,本來見到南丫島「三支香」(發電廠),但下起雨來,看不到南丫島看不到香港島,一瞬間視野失去了,他必須等雨停,維時半小時等候過程,獨木舟又漂回頭路,增添他撐船的路程。

「離南丫島也許2公里位置,周圍白頭浪,浪有2-4米。
轉入維多利亞海港,哇,更厲害,風浪比南丫島更厲害。
在海中心,唱聖詩大叫,祈求上天不要讓我翻艇。
面對雨水、風浪、湧浪,很感恩我一直保持平衡,因爲翻了艇真的無人能救。也因爲裝備好,沒有入水。能回來,很感恩。」

羅樹源說到激動時。辛苦了!

羅力威歌迷「神爸」這個稱呼真的是神來之筆,羅樹源在此義舉中無論在體能意志都給人頭戴光環的感覺:

正如羅力威一走到台上,與剛「凱旋歸來」的爸爸分享喜悅,第一句開口就是「以爸爸為榮」。他說香港地會做這樣的事的人不多,今日這事,希望將(愛護海洋,全城走塑)的信息傳出,帶給所有人的正面訊息。

雨橋也分享說,爸爸之前在訪問說道自己是傻瓜,但她非常認同和尊敬這種「傻事」。因爲現今社會人們各有各忙,事情如海洋污染,如果沒有人介入是不會變好的。一定要有幾個人無私付出,將聲音擴大,取得更多人的支持才會有改變的。沒有第一個傻人,就不會有2、3、4、5、6、7、8個人,承先啓後。

後記:68歲抗癌勇士羅樹源成功挑戰「2日1夜籌款撐海洋」,目的為見證海洋塑膠污染,呼籲更多人關心海洋。全程約36小時,征服了約60公里的風浪。截至3月31日,他的創舉獲一百多位市民捐款支持,為綠色和平籌得超過六萬港元

延伸閲讀:

廢塑膠傾倒亞洲 香港會成為下個災區嗎?

$
0
0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連佩怡

全球每年製造逾3億8千萬噸塑膠,當中大部分使用時間極短,亦無法回收,食物包裝就是一大例子。所以,發達國家一直尋找「國際塑膠垃圾崗」(下稱「垃圾崗」)棄置這些垃圾。中國大陸自上世紀80年代,經濟急速發展,對各種資源極度渴求,遂入口來自全球超過一半的可回收垃圾,以循環再造。但自2018年中國大陸收緊洋垃圾進口(下稱禁令,見註1)後,眾多發達國家紛紛視部分東南亞國家為新的「垃圾崗」。廢塑膠充斥全球,亞洲更是首當其衝,香港會成為下個災區嗎?

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實施禁令後,首批廢塑膠「垃圾崗」。

中國大陸拒當「垃圾崗」    東南亞國家「硬食」廢塑膠

綠色和平最近的硏究發現,自2017年12月31日起,中國大陸實施禁令,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迅速成為新的「垃圾崗」。以馬來西亞為例,其每月廢塑膠入口量,由2016年的2萬噸,飆升至2018年頭的11萬噸;單是2018年,馬來西亞就接收近100萬噸廢塑膠,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德國。泰國則由2016年每月入口少於1萬噸廢塑膠,激增至2018年4月的8萬噸;越南於2018年收緊廢塑膠入口前的每月廢塑膠入口量也多達6萬噸,比2016年增逾一倍。

當突如其來的廢塑膠傾倒至第一批「垃圾崗」,隨即造成嚴重環境污染,並激起當地民憤。政府遂紛紛收緊入口廢塑膠量,甚至計劃完全禁止入口,發達國家便轉移陣地,將廢塑膠輸入至未有嚴格管制廢塑膠入口的地區,包括印尼、印度及土耳其等,令這些國家隨時成為第二批「垃圾崗」。

廢膠圍城污染鄉郊    威脅市民健康

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 (GAIA,全球反焚化爐聯盟) 於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的實地調查,發現在一些城市的邊沿地帶,出現愈來愈多塑膠垃圾棄置場,污染美麗的鄉郊環境。


印尼有村莊被廢塑膠「侵佔」。

一年多前,位於印尼東爪哇的小鎮North Sumengko,遍佈稻米田,如今卻被外來的廢塑膠「侵佔」。馬路的兩旁、斜坡上、商店前,以至香蕉樹間和竹林中,都充斥著破碎的塑膠碎片、包裝膠袋;路中心更堆著兩米高的「垃圾山」。村民頭戴斗笠,在廢塑膠堆中尋找可回收的物料,例如未被污染的飲品膠樽和膠瓶子,並把鋁製薄膜由食物包裝中分開,把值錢的賣予回收商,而不能回收的,就隨處棄置。


廢塑膠大量進口,部分更被棄置在河流,污染環境。

廢塑膠國際轉口港    恐成下個重災區

洋垃圾看似與香港毫無關係,可是,從綠色和平的硏究可見,香港一直以來都是洋垃圾輸入中國大陸的轉口港。而隨著中國大陸禁止輸入廢塑膠,香港轉移把廢塑膠出口至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可是,當這些國家也紛紛收緊廢塑膠入口後,以回收或再造名義入口香港的塑膠垃圾,部分價值太低,或無法回收,會否被直接丟棄在堆填區,令香港的堆填區百上加斤?(見註2)


發達國家出口大量「可回收塑膠」,實際上大部分「塑膠產品」難以回收。

自1950年起,全球只有9%的塑膠被回收再造。即使一些發達國家垃圾回收率比較高,但總有一部份垃圾被送往海外「回收再造」。這些海外國家往往無力處理所有回收物,以致環境被污染;而當這些國家相繼實施禁令後,發達國家只能自行處理垃圾,令回收系統不勝負荷、垃圾堆積,甚至要運送垃圾至堆填區或焚化爐處理。可見回收絕非出路,唯有源頭減廢,才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備註
1. 中國大陸自2017年12月31日起禁止生活來源的廢塑膠進口,同時亦收緊工業來源的廢塑膠入口。
2. 本地2017年工業廢物棄置量較2016年大幅增長20%,並遠高於「家居廢物」(0.1%)、「都市固體廢物」(3.7%)和「商業廢物」(6.3%)的增幅。有本地團體指出,有一些洋垃圾以回收再造的名義入口,並抽取當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其餘則丟進本地堆填區。

延伸閲讀:
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 (GAIA 全球反焚化爐聯盟) 亞太區執行董事 Froilan Grate 的親身體驗分享,早前也參與國際綠色和平的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行動。他的分享,可參閲《彩虹勇士號乘風破浪,連結全球走塑力量》下的彩虹勇士號「捉拿膠怪,送回家」菲律賓篇

社區走塑遍地開花,150位義工近400間店鋪加入行動

$
0
0
文: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今年的地球日很特別,因為在地球日開始前,就已有近40位義工與我們一起走入沙田區,邀請餐廳、麵包店等店鋪一起加入「全城走塑」行動。

今年的地球日很特別,因為在地球日開始前,就已有近40位義工與我們一起走入沙田區,邀請餐廳、麵包店等店鋪一起加入「全城走塑」行動。義工小隊包括了小朋友﹑學生﹑OL,他們不止於實踐減塑生活,更透過行動為社區帶來更大的改變!為了游說店鋪走塑,義工無懼風雨逐一叩門,鼓勵店主及顧客由使用的源頭著手,帶動全城走塑的風潮。

全賴走塑支持者的力量,綠色和平展開「尋找走塑餐廳」計劃不足一年,已在全港18區找到近400間走塑友善的店鋪。

今年,我們決定擴大行動,一方面拓展走塑店鋪的類型,如街市的菜檔、士多等,同時不斷結合社區各界的力量,與當地居民、學校和區議員合作,積極邁向全城走塑的目標。

義工們於兩個小時內不斷四處尋找及游說店鋪走塑,雖然有些疲倦,但成功找到接近40間店鋪加入走塑行列,還是非常高興!

上年綠色和平發布調查,推算單是沙田城門河大圍段,每年就有逾1,750萬件塑膠垃圾經城門河流出吐露港,沙田區的塑膠污染情況可見一斑。因此,今年的「尋找走塑社區」活動就率先從沙田區出發,希望減少該區的塑膠污染。

地球日前夕,我們舉辦了2個 「尋找走塑店鋪」義工日(4月13日、4月19日),有近40位大、小朋友參與,成功游說近100家位於沙田區的店鋪加入走塑行列,店主會鼓勵顧客自攜容器購買食物﹑及不主動提供即棄塑膠餐具等措施,當中部分店鋪更願意提供走塑優惠。

請別懷疑小朋友義工的溝通能力和帶來的影響!事實上,每次小朋友想向店主推廣走塑訊息時,絕大部份的店主都會友善回應,甚至有小朋友成功找到提供走塑優惠的餃子店,老闆娘指如果顧客自備器皿的話,可免費獲贈餃子或雲吞皮。

其中一個的義工日(4月19日)雖在途中遇上傾盆大雨,但一眾義工仍然無懼風雨,繼續尋找走塑店鋪,而且最後每組都成功找到至少一間「一級餐廳」-完全淘汰堂食塑膠餐具、提供外賣走塑優惠餐廳,成績令人鼓舞!

當日更有兩個同年同月生的小朋友在綠色和平義工日相遇,兩位媽媽們更發現兩人是校友,同是自小在沙田長大的筆者上前閒聊一問,才發現原來筆者和她們也曾就讀於同一間中學。世界真細小,大家又因為「走塑沙田社區」這個活動而連結起來了。


兩位小義工同年同月生,在義工日成為了朋友。

今年的地球日,綠色和平亦在沙田第一城舉辦了一連兩日的「走塑社區嘉年華」(4月21日、22日),現場有非常受歡迎的天然洗頭水、天然蠟筆製作坊。在地球日當日,更有9位小朋友義工獲嘉許為「走塑大使」,他們即場出發到愉翠街市及商場,鼓勵更多店鋪走塑。

當然,要減少塑膠污染,需要不同人的努力和支持,更不能止步於地球日。綠色和平於未來的日子亦會繼續在更多社區進行「尋找走塑店鋪」活動,希望有更多店鋪及市民響應。政府亦應投放更多資源予社區環保活動,並在政策層面上設立生產者責任制,從源頭管制即棄塑膠,包括塑膠包裝、即棄餐具等,以有效解決塑膠污染。


「走塑大使」出動,成功令18間店鋪貼上「全城走塑」貼紙!

2019年,「社區走塑」項目將會繼續前行,期盼為您我實現無塑願望!如果您有認識願意加入行動的店鋪、學校,請透過以下網頁登記,我們會儘快與您聯繫!全城走塑,一起加油。

《登洛子峰前傳》黃偉建珠峰氣候見證

$
0
0
黃偉建,香港成功攀登珠峰第九人,今年4月6日出發,目標是全球第四高峰洛子峰。他這次的行程,還懷著為香港人帶來見證珠穆朗瑪峰山區氣候變化的抱負。踏入5月中,行程進入「戲肉」,阿建與隊友正向登頂最終目標進發。就趁此刻,我們帶來以下他登頂前行程的見聞圖集,號召更多香港人關注氣候變化,作爲對他最有力的支持,向阿建説聲加油!

經歷去年成功攀登珠峰,當阿建設想今年攀山目標和行程時,一向關注地球與氣候變化的他,立志提升香港人對氣候變化的意識。他決定途中搜集高海拔山區氣候變化證據,及對當地居民生活影響的見證。感激他一路關心氣候變化,超過一個半月他傳來很多第一手影像和訊息。

以下,由阿建親自為你導航,高海拔同時非常貼地的珠穆朗瑪峰山區2019氣候見證。

06/04:香港機場打卡

07/04:尼泊爾第一天

抵達尼泊爾加德滿都後,乘車4小時轉程往鄰近的 Ramechhap 機場(下圖),乘機向 Lukla Airport 盧克拉機場進發。盧克拉機場(海拔2,860米)是珠穆朗瑪峰地區的主要門戶。跑道盡頭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喜瑪拉雅山脈。由於機場設計和地理因素,令意外頻生。

10-12/04:梅樂峰山區
Mera Peak 梅樂峰一帶是尼泊爾很受歡迎的徒步山區,此路段風景壯麗,有高空冰川的行走路段。而登上此處最高點(海拔6,476米),就可一覽五座 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阿建今次的目的地洛子峰。

這裏是Thangnak,阿建在此海拔4,800米位置進行一系列適應訓練:「狀態甚佳!沒有高山反應。」

(編按:尼泊爾雪巴人fb刊出登山榜,今年尼泊爾旅遊局共發出300張登珠峰的許可證,當中香港人包括阿建的3人團隊。)

16/04:梅洛峰頂
阿建在梅洛峰區進行高海拔環境做適應訓練,成功登上6,476米的山頂。

18/04:完成梅洛峰適應,回到較低海拔小休
梅洛峰區做完高海拔適應,阿建一行人返回Lukla盧克拉。途中遇到下冰粒的天氣。阿建:冰粒就像BB彈一樣,每粒打下來很痛。我們試試拍下冰粒的樣貌。

19-21/04:走訪Khumbu Pasanglhamu村區
回到基地營做登峰準備同時,阿建為我們帶來Khumbu Pasanglhamu一帶的見聞。這裏地標包括機場和市集。

(編按:《尼泊爾有小型飛機衝出跑道與兩架直升機相撞致兩死五傷》(2019年4月14日香港電台網站中文新聞))

阿建抵達盧克拉機場時拍到前幾天機場發生意外的痕跡

Namche Bazaar,阿建形容是當地最大最潮的村莊。不過他也在村口的主要河流,看到垃圾、人爲污染情況。

在Namche Bazer山上,垃圾轉運站正在建設中。

阿建專程走到雪巴人村莊Khumjung Village。雪巴人是名副其實的天生異稟,具備超凡體格和意志的原住民,為登山者擔當專業嚮導。訪問中,雪巴人ANG Tsnerjng Sherpa說來平淡但殘酷的生活氣候體驗:「小時候,我們看看天,就會知道天氣怎樣。但現在,天氣轉得太快,我們已經不能預計天氣。」 

22/04至4月底:基地營,登峰前最後準備階段
Lobuche羅布崎有兩大高峰,均逾6,000米,山腳的鎮是登峰營地重鎮。這裏有個「金字塔監測站」,做高海拔地區的科學研究。據阿建說,有一位意大利有心人,由2006年開始負責管理天文站,主要負責維修,但欠缺營運費,幸好他也經營旅館生意,方可堅持下來。

在Base camp基地營一帶做高度適應,同時作氣候記錄。 

Ang Temba的家在當地約海拔4,000米,他向阿建訴説,近年植物生長速度加快,收成時間短似是好事,但想真不然。一切只說明氣候變化進一步惡化,變得更和暖。

Kala Patthar卡拉帕塔,大概是珠峰區内沒有攀登許可證人士可到的最高海拔高度(最高點超過5,600米),且深受行山人士歡迎,因爲這裏有無敵景觀,可一覽珠峰、洛子峰等峰頂景色。阿建說去年同一時間,這裏周圍是藍色湖水,但今年一帶仍然結冰。據每年都來行山的人說,今年當地天氣異常寒冷,多條河流依然結冰,這就是氣候變化的最佳例證,極端天氣的呈現。

攀登世界高峰,不能一蹴即就,除了體能和技術要達到高標準外,攀登過程也需要分段有序。在珠峰路段,簡單而言,先到基地營,然後順序上camp 1、camp 2、camp 3,登頂,再逐步而下。

Khumbu Icefall 絨布冰川。海拔5,486米,位於珠穆朗瑪峰南側。被公認為珠峰南坳攀登路線中最危險的階段之一。

01/05:登峰前奏冰雪攀登訓練
為表對大自然崇敬之心,也是尊重當地習俗,阿建與隊友,進行了登山前的祈福儀式,還有雪巴人、嚮導及附近山友參與。阿建不忘向雪巴人致意:「要成功攀登世界高峰,強大的而有經驗的專業雪巴人團隊是少不了的!」


阿建與今年攀珠峰的香港隊整裝合照


一起進行横越絨布冰川及攀越冰岥和下降的技術訓練

05/05:風雪過後
原本按登山開季的首輪旅程,因爲天氣轉差,阿建一行被逼折返。當地下起大風雪,原定由基地營上2號、3號營作高度適應得暫停。攀山隊只好折返基地營,等待下一輪的機會。

07-11/05:天氣好轉,第一輪攀登
黃偉建的攀山隊星期二從基地營出發,穿過絨布冰川,上攀1、2、3號營:

絨布冰川

標高5,943米的1號營地

標高6,400米的2號營地


攀向標高7,100米的3號營地

15/05:預計登上海拔8,516米洛子峰計劃行程
第一輪攀登完成。阿建與隊友返回基地營休息,為下一個好天氣的檔期做好準備。

阿建傳來暫定的登頂行程:
5月17日:2號營
5月18日:3號營
5月19日:3號營->登洛子峰->2號營
5月20日:2號營->基地營

預祝黃偉建與隊友成功登頂,為香港人為氣候呐喊。
阿建,一切順利,平安歸來!

延伸閲讀:

全城走塑熱潮浪接浪 環境局推無塑餐具2.0

$
0
0
面對日益嚴重的塑膠污染時,你我或許都曾感到無力,怕即使自己為環保出力,都未必能改變大環境。不過,事實告訴我們,整個走塑風氣確實因我們每人的一小步而改變了!最初由一群環保人士拒用即棄塑膠,慢慢發展至數百間食肆小店也響應呼籲,近日再有更多連鎖餐廳加入,壯大「走塑」浪潮!

綠色和平於環境運動委員會的「走塑FUN墟」擺設攤位,不論大小朋友,一聽到塑膠污染無所不在,都表示要在生活中努力走塑。

自去年開始,綠色和平發起「尋找走塑食堂」計劃,與一眾義工落區,尋找及游說餐廳加入走塑行列。計劃採兩級制,一級代表完全淘汰即棄餐具,並會回收餐具;二級則歡迎自攜餐具,亦不主動提供即棄塑膠。我們希望透過小店力量,促使連鎖快餐店,如大快活、大家樂等,提供更多走塑方案,如顧客外賣走塑獲$3折扣優惠。

政府去年公布的「外賣走塑、餐具先行」先導計劃,綠色和平到現場向政府及企業反映,單以儲印花換餐具方式,難以有效地鼓勵市民走塑。

小店做得到,大企業更有資源走塑!

現時已有超過250間餐廳貼上「全城走塑」貼紙,反應熱烈,其中一間推出自備杯買咖啡,減價$10的優惠;而在短短500米的鴨脷洲大街更有十數間店舖響應走塑,形成「走塑食街」等。為了推動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社區走塑,以及鼓勵更多人加入走塑行列,綠色和平今年年初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一起到灣仔區探訪走塑小店及購買「無塑」午餐,鼓勵更多小店和食客在日常生活作出改變。

 直至近日,政府公佈第二期「外賣走塑、餐具先行」計劃,是次計劃由原本三間大型連鎖快餐參加,擴展至超過30間餐飲企業,包括茶餐廳。部份餐廳亦有推出不同的走塑優惠,如贈送甜品、電子優惠券等。今次政府計劃新增的內容,較貼近綠色和平一直以來的走塑訴求。不過,參與計劃的餐廳數目亦不算多,且仍未提供走塑現金折扣,若只靠獎勵計劃,難以改變社會即棄文化。事實上,很多國家已落實即棄餐具的法規,港府必需加快步伐,盡快制定相關法案。

不止餐廳,更應全城走塑

再者,需要「走塑」的絕對不只是餐廳,綠色和平今年再下一城,將「尋找走塑食堂」計劃擴展至不同類型的店舖,包括街市的菜檔、肉檔等,希望大家減少使用塑膠包裝及膠袋,建立一個社區層面的「走塑」生活。

一班小學生早前化身為「走塑大使」,落區游說街市店主減少使用即棄塑膠。

今年政府即將就膠袋徵費展開公眾諮詢,坊間較多討論提高膠袋徵費的收費水平,不過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需規管市面上濫發濫用即棄包裝的問題,例如推動超市走塑,或投放資源研究「零即棄」包裝的物流技術等,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政府亦需投放更多資源予社區走塑,從改建回收設施及水機等硬件設施,以至舉辦「無塑市集」等活動,軟硬兼施下,相信可大大提高市民的走塑意識。

延伸閲讀:

精讀香港海岸研究:塑膠濃度3年急升11倍,又關過度包裝事?
《塑膠圍港:香港海域塑膠分佈2018》研究報告

人靠衣裝,食物都要靠包裝?

$
0
0
人愛美,會被看似包裝整潔的產品吸引而消費。但其實無論是人還是食物,天然的色彩定是最美。我們又可曾細心留意,食物的天然色彩已經被一層又一層的塑膠包裝掩蓋了?這次,我們一行5位實習生,走訪香港多間超市,貨架上本來天然和新鮮的食材被層層包裝掩蓋,最令我們難忘。

我們5位實習生為了查膠隊作前期準備工作,走訪了香港兩間大型連鎖超市於港九新界的6家分店,調查蔬菜、生果、熟食及麵包4大類別產品的包膠量。經初步資料整合,發現超級市場驚人的即棄塑膠消耗量:在調查的2,134件貨品中,平均包膠率高達9成,近半更為兩家超市後期自行包裝!

實習生 Shirley :

作為一個環境學的學生,經過這次塑膠包裝使用調查後,我更確切感受到,香港每天1.5萬公頃的垃圾是自己有份造成的……超市裡被包裝的生果賣得特別「貴」,我指的是環境上的高昂代價。超市為貨品包上了塑膠垃圾,人們買了那件貨,被逼帶著塑膠垃圾回家。

實習生 Chloe:

平常我會到街市購買蔬果,然而在完成這項調查後,我才留意到,原來超市大部份的蔬菜都被職員用塑膠袋分袋包好、水果亦被塑膠網圍上,部份蔬果更被額外加上塑膠盒。而禮盒裝產品的包裝更為無謂。我在調查中遇到最過分的禮盒裝產品被12件塑膠包裹著。而顧客亦能任意取用超市放在貨架附近的塑膠平口袋。

實習生  Christy:

我亦遇到許多過往無法想像、極其荒謬的塑膠包裝,例如被包了兩層膠的椰子、菠蘿,甚至是榴連!到底為什麼這類外殻堅硬的水果也要包上保鮮紙呢?

另外,亦見過超市濫用塑膠包裝,為的只是區分減價和正價的水果。更普遍的是,許多空運到港的水果和蔬菜均被「過分保護」,封上果網和多層厚厚的保鮮膜。

實習生  Jacky:

點算過程時間不長,數分鐘即可拆開並點算一種貨品的塑膠包裝量,但這些將被棄置的塑膠包裝,可能1,000年後都未能降解,並可能分裂成微塑膠,輾轉進入食物鏈,為生態帶來嚴重破壞。在高檔超級市場裏,大部分蔬果都被包上層層塑膠,而包裝精緻華麗的禮盒水果,所耗用的即棄塑膠更是10件以上。

作為都市人,我們似乎已習慣了這種的生活模式,忘卻了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回想調查過程中遇到的很多顧客,他們面對無盡塑膠的習以為常、無動於衷,讓我感到改變的重要。我們必須提高大眾對無謂包裝的敏感度,從而帶動超市以至社會作出改變!

實習生 Steven:

我們需要改變!我認為大型超市應領頭肩負減塑的責任,如引入無包裝食品,或從自家品牌減少包裝做起,從而呼籲市民減少購買塑膠包裝的貨品。而符合減塑要求的商戶,可獲發標籤,好使消費者分辨並支持。

儘管現時超市大多沒有推行減塑措施,但我們在調查過程中仍能找到窩心的例子,有心人不多卻從不缺:有些顧客主動要求走塑,或拒絕拿取膠袋,他們甚至自備食物盒購買新鮮食品。不要少看每一個人的力量!我們會繼續堅持在生活中減少使用即棄塑膠,並在努力呼籲身邊人減少浪費,選用無包裝或較少包裝的商品,為地球出一分力。

只要我們不怕改變,減塑指日可待!卸去這層無謂的隔膜,擁抱屬於每種裸裝食物的天然色彩!

實習生們的結語:

你也可以作出行動!加入超市查膠隊,在你附近的超市,花5-15分鐘時間點算,揭露現時香港超級市場驚人的即棄塑膠使用量。

立即行動:https://www.research.net/r/iblog

由左至右:實習生Steven, 實習生Christy, 實習生Shirley


超市前員工的心聲 — 無謂包裝,你不知道的真相

$
0
0
超市前員工揭內幕,指貨品被包上大量即棄塑膠,皆因超市的「佛系」心態,加上內部減塑政策欠清晰指引,變相製造更多浪費。

文:Mandy Tsui

Mandy Tsui小姐於超市行業工作多年,幾個月前離職。

在超市行業工作了7年多,我了解到一件事,「減塑」只是口號。

一向都知道超市不少貨品以塑膠包裝,卻從沒有深究過實際有多少。這次參與綠色和平「全城超市查膠隊」的活動,認真調查後發現前公司的其中一間超市分店,竟有近9成貨品(包括蔬果、熟食、麵包)都用上了即棄塑膠包裝。作為前員工的我,一直看著超市經常把「支持環保」掛在口邊,但原來天天製造大量即棄包裝垃圾,讓我不禁問,超市有需要用這麼多塑膠嗎?

包裝是為了不浪費?

超市經常以「減少食物浪費」為使用即棄塑膠包裝的理由,根本只是藉口。把食物包上保鮮紙,雖然能延長保質期,但無助減少食物浪費。超市現時的營運模式,每天也在扔棄大量食物,才是食物浪費的主因。

新鮮蔬果在包上塑膠之前,其實已經有部分因外觀破損而被當作垃圾丟棄。過往每當要丟棄這些食物時,我也覺得十分浪費,甚至良心有點過意不去。事實上,無謂包裝不但不能解決食物浪費,更製造了大量塑膠污染的問題。

超市「佛系減塑」是內部的公開秘密

超市對於食品的「包膠」方法並無清晰指引,同一種食品,在不同的分店,包法可以層出不窮。以粟米為例,甲店會用膠兜及保鮮紙來包,乙店卻只需用保鮮紙,甚至有部分粟米是裸裝。

為食物包上塑膠絕非必要,對於硬身的蔬果來說,更是無謂。超市用膠包裹蔬果等貨品的原意,主要是避免顧客挑選時捏破食物。但我觀察到,沒有包上塑膠的貨品,損耗量並不會特別多。而適逢促銷時,超市更因人手不足而「被逼」裸裝,證明走塑並非不可行。為何仍然有如此多超市貨品要被膠包著?

我在超市行業工作多年,知道前線員工也不想浪費人力物力來「包膠」,甚至間接成為逼爆堆填區的推手。但當超市管理層對外聲稱會盡力「減塑」時,卻沒有訂下清晰指引或政策,例如訂立超市的用膠量上限,超市前線員工只能無奈地按慣常做法包裝。超市「減塑」絕不應只是口號,超市管理層要從營運模式著手,訂下清晰的走塑目標,釐訂具體指引,推行名實相符的「走塑」措施,否則只會顯得超市「得把口」。

超市走塑 需要大家的力量

到超市購物,是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一部分,如果超市能減少無謂的塑膠包裝,絕對能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從而減少塑膠垃圾。過去幾年,經常看見超市貨品如此多塑膠包裝,難免感到無奈,亦令我離職後,考慮投身環保行業。不過這次查膠隊的行動,讓我更明白到,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最重要的是集結大家的力量,讓超市聆聽消費者的聲音,加入「走塑」行列。

全城超市查膠隊,立即展開查膠任務:https://www.research.net/r/iblog

生於氣候亂世,有種責任

$
0
0
前言:本文作者Paula Tejon Carbajal 是國際綠色和平的全球氣候項目策劃顧問。文中指出個人和集體的行動努力對於整場氣候運動的重要。作為地球人關注保護環境的你,面對氣候危機,如果不懂如何自處,這文章應該提供不少你和大家可努力的方向。編者也大膽邀請香港人閲讀此文,不妨對號入座,身處巨大的社會運動的洶湧波濤當中,也許可從中尋找一些力量和啓發。

文:Paula Tejon Carbajal (國際綠色和平的全球氣候項目策劃顧問)

2019年6月21日德國亞琛舉行的國際「周五為未來奮鬥」氣候行動

天啊,我好亂。大家應該會這樣想。

我可做什麽?

做環保,搞氣候項目,你會經常聽到這問題。一邊廂,環保團體包括綠色和平會告訴你每一分努力都重要,你有能力改變。另一邊廂,媒體、專家經常提出日常生活作出改變是徒勞的,一己之力敵不過世界洪澇;因爲問題的根由是那崩壞但久已長存的制度,這可能是逃避的藉口,或有包庇大商家之嫌,但畢竟全球七成的排放,是來自100大化石能源生產者的。

2019年7月8日綠色和平的行動者在瑞信集團蘇黎世總部抗議其業務為全球的化石能源企業提供資金。

最近一篇 Vox 的文章說得很白[1] {編按:文題翻譯大意為:我是環保運動一員,日常循環再用我不在乎,打倒石油煤炭大佬才是正經事}。作為一位氣候項目主任,曾幾何時,身邊的朋友很自傲與我分享,如何投入回收(recycle)、努力于生活中多菜少肉和選購綠色產品。很不忍心,但我還是對他們直言,要真正帶來改變,你必須懂得對浪費或過度消費說不(refuse),要源頭減廢(reduce),上街參與氣候抗議,發揮公民意志,向你的市長提出一個進擊的交通運輸計劃,或要求政府向有關財團、商家問責。{編者按:放諸香港的話,譬如向區議會或立法會議員提出單車友善政策、管制學校區的車輛排放等。}

一次我的講座(一如以往,内容技術性和冗長)後,看到我的朋友表情已經劇變,肢體語言說明一切;然後沉默。更糟的反應隨來,包括自衛本能説道:我已盡我所能,你懂的;或是無力版:我做了但其他人不一定會,這樣又可改變什麼? 而最感挫敗和心疼的是聽到:誰在乎? 我們已經到末路了,不是嗎?

我不想親朋好友不再向我説話,於是我開始發掘新的方法保持對話,與他們談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同時照顧到他們的感受(還有我自己的!)因為,這世界真的需要個人和集體的力量,此時此刻一起努力!

香港 Fridays for Future 行動者天朗在綠色和平的「氣候變化分享會」中鼓勵大家參與氣候行動。

不錯,有人會覺得生活中正面而微小的改變,或會分散、拖慢更具野心的政策推動,他們擔心人們因而降低針對企業和政府的力量。我卻相信並非此消彼長的,現實世界,不能缺其一。個人和集體的行動必須肩並肩,一起同行,因爲兩者血脈相連。

回收,要,大家且要拒絕浪費與消費,源頭減廢,還要爭取大品牌改變他們的營商模式。踩單車上班,好,同時與街坊向政府爭取承認氣候告急,規劃增加單車徑和改善公共交通。改用具能源效益的燈泡,也推動社區採用可再生能源,改進你所在地區的能源系統。自己少吃肉,與此同時向你小朋友的學校建議加入素菜餐單、校園園圃甚至課程中加入種植蔬菜。參加植樹活動,並且要求政府保育森林 {編者按:守護香港郊野公園} 及採取大膽的氣候政策。

確實,全人類要立刻應對生態和氣候危機,必須有系統性變革,一切關乎生死存亡。

我們確實需要改變社會思維模式。從前到現在是「幸福源於自由市場和採掘模式所創造的經濟增長」、「物質越豐裕我越快樂」,以後應該是「經濟的運行與發展必須顧及地球環境的極限」 「自我價值應關乎與人際關係及經歷,而非關消費增加所擁有的」。

我們確實需要集體行動,推動我們想要看到的系統變革。

推動這些巨大的轉變,卻有不同的方法:策勵正能量的故事,一起籌謀解決方案創造新常態,以好榜樣和獎勵建立同時反映社會崇尚的環境。

為了實現這種系統性變革,我們需要社會承認這些轉變的重要性,也需要從某個點開始。 那個點就是從我們每個人開始。

無錯,個人行動不可即時扭轉世界的問題。自備購物袋或選買沒有無謂包裝的水果,是無法大幅降減即棄塑膠生產的規模,但足以作為第一步,影響到你的社區,因爲個人正向的行動足以撼動和連結身邊人,鼓勵他們成爲好榜樣,啓發更多人參與去解決問題。

小小信號,可以激發希望,鼓勵大家尋找同行者,建立以行動為目標的社區。當社區採取行動時,一切就更游刃有力,因此更獨立和充滿能量。

2019年4月綠色和平台灣在台中與民共享「GreenDay綠・日子」

Rosa Parks (美國人稱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的黑人民權行動者)或者 Greta Thunberg (瑞典少女全球氣候領袖)皆以素人身份開始,做出不平凡,進而改變世界(改變一直延續),創造新常態。一切在勇敢第一步之前是無法想像的。

誠然,不是你每次個人行動會帶來一場民權運動或阻擋到鑽油台運作,但卻有機會就因你選擇行出勇敢的一步,影響到同枱食飯或者會議的某人的想法。勇氣,不同人有不同體現,就是從跳出個人舒適圈,由邊緣爆發開來的。每個人的勇氣表現不同,但同等有力量,同等大膽。

海洋勇士羅樹源與多位走塑大使出席綠色和平香港2019年4月的「走塑社區嘉年華」。

一己的行動是勇敢而珍貴的起點。對於一個人作出自己可以做的事,大家不可看輕或鄙視,或讓他覺得做得不夠而感到內疚。

同樣重要的是,出發了就不要停步。學生也好,CEO也好,必須努力招攬更多人參與這場具備義的共同旅程,行動發展的規模會相當于我們擔起的責任和賦予的可能性。

讓我們一起抱持樂觀和勇氣,誠實面對自己。讓我們一起承認改變現有的社會經濟體系是迫切的,當中包括改變我們的思考、行為和生存模式。我們必須為改變付諸行動,無論細小個人的、大型集團的,大大小小裏裏外外任何規模的行動,我們都需要。

2019年6月初香港「I Sea You 海洋日」,小朋友支持守護海洋。

備註:

延伸閲讀:

環保團體促請環境局完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

$
0
0
七個環保團體今天(五月六日)主動約見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要求當局釐清及完善《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下稱垃圾徵費條例)的細節,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執法及監督措施、專款專用分配,及擴大版的回收塑膠的計劃等。環保團體認為,會晤有助釋除公眾部分疑慮,亦有正面回應團體的訴求,故促請政府和立法會盡早通過法例,對應香港嚴峻的垃圾挑戰。

今日出席會議的環保團體有:綠色力量、綠領行動、綠惜地球、長春社、綠色和平、環保觸覺及香港地球之友。會晤歷時一小時,會面重點及團體立場如下:

會面重點內容︰

外展隊加上執法團隊

垃圾徵費條例未交上立法會審議前,多個環保團體曾聯署要求當局設置不少於七百人團隊的「減廢辦」,作為教育、宣傳及上樓執法之團隊。現時政府建議的編制有二百多人的外展隊,加上數百人的執法隊伍,而且承諾賦予執法人員必需有上樓執法的權力。環保團體認為政府正面回應環團的訴求,編制貼近環團當初所建議的人數,並有採納其上樓執法的功能,補漏食環署街道執法隊伍之不足。環保團體亦促請當局,至少在法例落實初期,增撥人手及培訓,以應需求,環團會留意條例落實後執法人員之確定數目。

遏止違例棄置

會議上,七個環保團體亦表達一旦落實法例後,出現非法棄置的關注。環境局表示單單在四月份,已成功檢控11宗非法棄置廢物或建築垃圾,強調當局關注問題,並會持續執行,而當局評估建築廢物非法棄置量,僅佔堆填區建築廢物的0.54%。環保團體促請當局持續嚴厲執法及加強清理非法棄置廢物,爭取社會對落實法例的信心。環團亦強調,監督非法棄置公民有責,呼籲各界舉報違法行為。同時,市民若違例棄置垃圾不但觸犯法例,有損公共衛生,亦無助解決垃圾圍城的危機。源頭減廢不但為了社會整體利益,也為自己節省金錢。

跨部門資料共享

監察非法棄置是執行垃圾徵費條例不可或缺的一環。現時環保署跟食環署於全港各安裝了80個及115個監察用攝錄系統,並會逐步增加分別115個及300個,以加強阻嚇及追查違例棄置廢物情況,同時已開始應用人工智能及夜視功能,將有可能是非法棄置行為的片段節錄,重點觀看可疑片段,減省時間,有效提升監察攝錄系統功能。環保團體追問立法後環保署與其他部門合作、資訊共用及執法的情況,而局方回應現時已跟食環署互相分享攝錄監察系統資訊,即使由食環署監察到非法棄置的泥頭,或由環保署監察到非法棄置的家居廢物,都可作出行動檢控,節省文件往來的時間,令執法效率提高。環保團體贊成政府部門打破各自為政的陋習,亦希望當局憑高效和法律效力的資訊互通機制,在私隱保障下有效執法。

環保團體立場︰

「專款專用」新環保理財理念

環保團體一直促請垃圾徵費條例下所收取的垃圾費將「專款專用」。政府現已承諾先額外撥出3至4億款項用於三區中央收膠、工商業廚餘回收、膠樽逆向售賣機、編制外展隊等等,為過渡立法預備。垃圾徵費實施後,徵費所得的8至10億的「專款專用」款項,並不作政府收益,而是回饋作加強減廢、教育和回收工作之用,不但為減少產生廢物提供經濟誘因,而且為資源重用提供經濟支持。環保團體歡迎政府接納具「專款專用」效果的財政安排,亦會繼續觀察垃圾徵費實施後的業界動向,按情況向政府提出用款建議,以協助整個社會適應垃圾徵費,並達致減廢及資源重用。

先有垃圾徵費條例 帶動改善回收

環保團體教育社會大眾減廢回收分類不遺餘力,社會上的環保意識已有所提升,雖然大部分市民瞭解垃圾圍城的嚴重性,但是市民仍然欠缺自律性,政府亦只能作出呼籲。環保團體認為,當垃圾徵費成功立法,垃圾棄置量與費用掛鈎,更有誘因帶動減廢回收。環境局官員會晤期間,回應環團時表示,稍後推出的中央收膠地區,會擴闊回收類別至1至7號廢膠 (複合塑膠除外),並包括發泡膠,及確保造成原材料,以增加市民對回收的信心。環團認為,這正正顯示在垃圾徵費條例下,更能促進回收系統的出現,有助公眾參與之餘,也有利回收產業發展。

建築廢料家居垃圾非法棄置獲益相差甚大 不能相題並論

最近坊間憂慮垃圾徵費條例實施後,家居垃圾亦跟建築廢料會有同樣違例棄置的情況,環保團體諒解坊間的憂慮,亦有分析箇中情況︰首先,建築廢料違例棄置量僅佔整體堆填區之建築廢料數量只0.54%。第二,用泥頭車運載混雜泥頭到堆填區棄置,棄置成本是運輸工人每日2,200元,另加堆填區入閘費每噸200元,加上省卻來往設施的汽車燃料費,非法行動動輒每日可省卻數千元,所以有很大的經濟誘因。而一袋20公升的家居垃圾的收費是$2.2,兩者成本相差甚大,亦難以想像市民會為逃避幾元,而四處尋找可非法棄置的地方,兩者根本無法相題並論,然而環保團體強調政府必須就非法棄置的問題加強執法。

環保減廢是民心所向 全民參與

2018年12月,五個環保團體在政府公布垃圾徵費立法後進行民意調查,有85.5%的受訪者支持以污者自付原則處理垃圾,同時有超過八成半的基層受訪者「支持實施垃圾徵費,以減少廢物量」,反映不同階層市民都十分接受政策有效為香港減少廢物及增加回收,亦了解是全民參與的工作,需共同承擔責任。在此七個環保團體期望當局在立法過程中,繼續積極採納環保團體意見,完善垃圾徵費條例,同時亦促請立法會儘速審議拖了14年的垃圾徵費法案。

傳媒聯絡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鄧敏琳
電話:2854 8371
電郵:bonnie.tang@greenpeace.org

綠色和平媒體與推廣主任 陳昶詠
電話:2854 8340
電郵:wchan@greenpeace.org

一年遠征,七片海洋,一個信念

$
0
0
你看過了許多美景,你擁抱熱情的島嶼,還說出你愛海的原因──這就是綠色和平守護海洋團隊「旅行的意義」。全球海洋公約會議踏入關鍵一年,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與「希望號」亦雙雙向世界出發,接力走訪七個海洋「地標」,期望動員全球民眾一起守護海洋,同時為公約以至2030年守護最少30%海洋的宏願提供科研實證。

Aerial view of Greenpeace ship the Arctic Sunrise mouring at the ice in Tempelfjorden on Svalbard.

第1站 北極:當美好之物點滴消融

A family of walruses is seen resting atop of an ice block at Dahlbreen glacier in Svalbard.

眼見美好事物點滴消融,甚至頃刻崩塌,北極熊與海象的苦況,其實我們都懂得。網上瘋傳位於北冰洋海口的俄羅斯城鎮Arkhangelsk,5月錄得29°C高溫,也許是極端例子,但近年北極海冰監測數據確實讓人憂心忡忡,例如上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為1,345萬平方公里,創下有衛星記錄以來4月份新低,比舊紀錄少了23萬平方公里(約等於208個香港)。

第一站來到受氣候變化衝擊程度差不多是全球平均值兩倍的北極,綠色和平團隊以別開生面方式為航程揭開序幕,包括邀請各地小朋友登船,讓他們童言無忌為海洋許願,以及與雕塑家及音樂團隊合作採集脫落冰塊及接近融化的海冰,製成「冰樂器」演奏一曲《海洋回憶》(Ocean Memories)!我們亦雲集了跨範疇科學家,把握北極之春研究冰層融化現象,藉此了解氣候變化引發長遠的冰川消退,如何影響北極生態。

第2站 失落之城:不容採挖的生命起源

生命從何而來?相信您總有一刻曾經思前想後。部份科學家就認為,海底熱泉(hydrothermal vents)像一支支炊煙裊裊的煙囪,指引我們尋找生命起源。其中位於大西洋中部、以約30支碳酸鈣「煙囪」為主要結構的「失落之城」(Lost City),將甲烷與氫氣釋出海水,形成獨特生態環境,由此被視為孕育生命的起點。

尋根究柢的好奇心,卻隨時敵不過當前利益。隨着貴金屬與礦物資源需求增加,採礦業界紛紛劍指深海,其中管理公海商業採礦活動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相繼批出包括「失落之城」一帶海床在內的勘探許可,供政府、企業探索發展潛力,令科學家坦言憂慮:「我們或未及揭開奧秘,便已摧毀了這個地方。」綠色和平將聯同2000年發現「失落之城」的科學團隊展開研究,採用先進設備記錄、認識這片絕境。

第3站 馬尾藻海:拆解塑膠「百慕達三角」

傳說中「百慕達三角」叫機師、船長聞風喪膽,現實中海洋生物游弋至附近馬尾藻海(Sargasso Sea),同樣迷失塑膠險境?馬尾藻海是全球唯一沒有海岸線的海,所謂「邊界」只是東南西北不同洋流,並因海面大量繁殖馬尾藻(sargassum)而得名。

這片「黃金森林」本來為物種提供絕佳掩護,給予幼兒成長空間,包括被評為「易危」的赤蠵龜(loggerhead turle)。不過,塑膠垃圾隨北大西洋垃圾帶(North Atlantic Garbage Patch)在此「落地生根」,使海洋生物一念間:水母?膠袋?隨時是生死抉擇。綠色和平船艦將在此佐證塑膠污染之嚴重,加添全球減塑力量。

第4站 亞馬遜珊瑚礁:Over!鑽油威脅未解除

Recifes da foz do rio Amazonas.Crédito obrigatório: Divulgação/Greenpeace

大自然的驚喜,有時美麗得使我們措手不及──從科學家發表研究文章、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拍攝首段影像,到去年發揮200萬人群眾力量解除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的鑽油威脅,亞馬遜珊瑚礁的動人章節,不過寫了兩、三年。但鑽油威脅尚未完全解除,因此我們唯有「三顧草蘆」,再次探索珊瑚礁之美。

對比去年與前年的研究結果,亞馬遜珊瑚礁的驚喜源源不絕:面積最少56,000平方公里,是早前推算的6倍~不只巴西境內發現珊瑚礁,鄰國法屬圭亞那也有其蹤影~今次還會帶來甚麼驚喜?還請各位拭目以待!

第5站 維瑪海山:記住那關於滅絕的教訓

不是島嶼,也不是島礁。海床拔地而起,頂峰止於淺水──海山(seamount,又稱海底山)與陽光若即若離,同時聚集從水底湧升的養份,成為海洋生物聚居天堂,卻引來工業漁船亦步亦趨。

在非洲西部海岸對出的維瑪海山(Mount Vema),岩龍蝦(rock lobster)是其中一個倚靠妥善漁業管理才能延續命脈的物種,但過度捕撈、增加可捕撈限額等威脅,隨時把牠們推向滅絕深淵。連同海洋裡93%魚類已被過度捕撈或最大程度可持續捕撈,我們期望藉此印證為何需要強而有力的海洋公約,保護公海免受無止境掠奪。

第6站 西南大西洋:深入剝削腹地,聽漁工悲歌

飄泊,就是他們的家。回家,就是他們的夢。遠洋漁工為賺取微薄薪酬而飄洋過海,綠色和平台灣辦公室去年發表《浩劫漁生》報告,卻揭露不少駭人聽聞的遭遇──藉海上轉運(transshipment)送走漁獲,令小船「困獸鬥」飄流大海,從而營造剝削環境:言語辱罵、暴力虐待;超長工時、剋扣工資,有冤無路訴。

有見及此,綠色和平船艦將巡航惡名昭彰的西南大西洋,一窺最差劣的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捕魚(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行為,同時喚起公眾關注海鮮來源與漁工待遇,別教他們的汗與淚白流。

第7站 南極:重整旗鼓企鵝愛作戰

Chinstrap penguins, Half Moon Island, Antarctic, 20th March 2018. Greenpeace is documenting the Antarctic's unique wildlife and landscapes to strengthen the proposal to create the largest protected area on the planet, an Antarctic Ocean Sanctuary. Photo: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如果南極有平安鐘,相信一早被企鵝們「㩒爆」。英國南極調查局(BAS)上月發表研究,指出南極昔日第二大皇帝企鵝繁殖地、雲集1.4至2.5萬對成年企鵝的哈雷灣(Halley Bay)連續三年(2016至18年)因極端雷暴使海冰崩塌,令幼雛羽翼未及長成便告溺斃……繁殖災難卻並非endgame:科學家指出有企鵝努力遷徙到鄰近道森蘭頓冰川(Dawson Lambton),既然牠們沒有放棄,我們更沒有理由放棄!

儘管去年連結270萬人、爭取於南極威德爾海成立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功敗垂成,這股動能已延續至守護全球海洋的戰役,而85%磷蝦企業承諾停止在生態敏感地區捕撈南極物種主要食糧磷蝦的成果,亦令我們深信,更美的南極指日可待。

終點站 紐約:期盼海洋公約「大團圓」

航程最後一站,綠色和平船艦將回到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紐約。展望屆時各國政治領袖正召開最後一次全球海洋公約會議,我們期盼將全球海洋守護者心聲傳達與會各方,同時提供科研證據倡議守護海洋之必要,從而推動通過強而有力的公約,邁向2030年保護最少30%海洋的目標

無論身處船內船外,您我都是守護全球海洋的關鍵一員!誠邀您與親友加入聯署,與綠色和平船艦同步前航,迎接更健康、更美麗的海洋風景!

宋亦希:「到我退休時,希望香港仲有野生龜」

$
0
0
《龜兔賽跑》告訴我們,有時慢慢來比較快。縱然時間、發展不等人,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者宋亦希走了12年保育路,遙遙看見他的事業目標:「到我退休時,希望香港仲有野生龜。」時而飛簷走壁,時而捐窿捐罅,遊走於森林邊沿、偏僻荒島、低垂夜幕;蛇、蛙、龜、壁虎、蜥蜴等物種,他一概不放下,緩步而堅定前行,奔向守護的終點。

牠神秘,牠怕醜,宋亦希眼中的兩棲爬行動物,各有各性格。

「喺香港問市民關於蛇、蛙、龜,佢哋第一感覺都係好憎、想食;好驚、有毒……」先入為主的標籤、不算討好的樣子,兩棲爬行動物輸在起跑線,何以情有獨鍾?現為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的宋亦希記得,當年獲中學老師鼓勵於生物實驗室養動物,到金魚街卻「嫌養魚悶」,便投向青蛙仔懷抱;繼而是大學海南島交流團初嘗夜間考察,在森林與蛇同行、辨識十多種青蛙,那一晚令他「開咗竅」,「呢啲動物好神秘,當我哋喺屋企睇電視、打機,佢哋喺出面做緊好多唔同嘅嘢,好想了解」。

因壁虎之名,為郊野邊陲發聲

香港半葉趾虎,從此不再是「某種」半葉趾虎咁簡單。 受訪者提供圖片/李詠豪攝

一路了解到成為事業,宋亦希最為人熟知的保育成果,當數去年為「香港半葉趾虎」正名。90年代初已有兩棲爬蟲學家在香港發現半葉趾虎,卻僅歸類為東南亞品種;2017年,他與團隊到香港島、石鼓洲、蒲台島等有記錄地方採集標本,經過DNA分析及歸納外型特徵,「就咁睇身體比例唔同,例如頭會圓啲、嘴同手會短啲、身會長啲……當然要睇多少少先對壁虎有啲感覺,但睇得多都會分得到」,確認牠為香港獨有新種。

適逢當時政府在土地大辯論提出「郊野邊陲」的土地供應選項(包括中長期選項兩個試點及概念性選項),意圖染指珍貴綠野,亦意味這香港特有壁虎隨時面臨發展威脅。因此以「香港半葉趾虎」命名,既是國際慣例,也是用心良苦:「我哋想講一個概念:唔係郊野公園邊陲就冇生態價值,希望用呢個香港獨有品種,話畀大眾知邊陲地方都可以有高生態價值。」

明日大嶼認「蜥」‧不認識?

要揭開鮑氏雙足蜥的神秘面紗,有待進一步研究。 受訪者提供圖片/李詠豪攝

相比以往經常摸黑探險、不時周身損傷回家,宋亦希笑言近年因專注研究而多做「鍵盤戰士」,但訪問當日甫走進龍虎山郊野公園,到處探頭查看泥土、水渠、石牆罅隙猶如地毯式搜索,他自稱昔日那個「喺乾嘅地方搵濕地、濕嘅地方搵乾地……搵嘢嚟做嘅𡃁仔」,瞬間歸位。

捐窿捐罅捉迷藏,也是他與香港特有蜥蜴品種鮑氏雙足蜥的約定。世界這樣大,但這種貌似蚯蚓的爬行動物,偏偏只在香港三島:石鼓洲、喜靈洲、周公島被發現,「你睇成個地圖,點解淨係呢三個島有?點解長洲冇、大嶼山冇、坪洲冇?好值得去問」。更添神秘是其穴居特性,隨時匿藏一、兩呎深,令數十年來有限的調查研究,只曾發現十多條個體。

不過,周公島與喜靈洲雙雙毗鄰政府「明日大嶼」填海選址,一旦工程上馬,鮑氏雙足蜥的生存空間勢受衝擊。宋亦希期望展開更多研究工作,避免牠不到氣絕便已安葬,「當你講發展明日大嶼,而我哋好多資料都唔知道嘅時候,應該要盡量避免如果進行會對佢哋(鮑氏雙足蜥)有影響」。

「明日大嶼(施工地點)嘅生態價值係咪較低……所有嘢都係相對,究竟同邊個地方比較,有時我哋討論時,呢個都未必咁清楚。就咁話呢度喺香港嚟講相對較低,其實比較空泛。」

保育會戰勝「龜」來

宋亦希以恢復香港淡水龜種群為志業,「暫時係失敗,但我希望過多20年會成功」。受訪者提供圖片/游崇偉攝

走進宋亦希的辦公室,書櫃有金錢龜模型,相框主角是野生大頭龜,還有肩負校園教育使命的活龜……龜全部都係龜,正正反映了心之所繫:香港淡水龜保育。過去二、三十年,從供應食物市場到滿足飼養需求,淡水龜在整個亞洲慘遭嚴重非法捕獵,連同大眾認知不多、執法存在漏洞等因素,據他估計,香港龜的數目或比廿年前銳減95%以上。「當你問番老人家,以前住村屋都有好多原生龜、金錢龜……我覺得係最慘烈嘅一個族群。」

「我一路做,我啲龜愈來愈少。」悲觀、氣餒、失望,在香港保育人士心中也許老是常出現。像他眼見當城市以經濟先行,很多例子都是先發展後保育,或者縱然市民擁有一定保育意識,促使政府主動或被動落實個別補救措施,「到真係咁多人關注,仲有冇太多地方、品種嚟得切保護?」但支撐他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藉科研實證影響立法,以至協助環保團體推展保育運動,是一種「我比前賢路已寬」的覺悟,「當我同師兄交流,佢會話比以前已經好好多,只要保持信念,點都會繼續進步……近兩、三年覺得做嘅嘢開始對社會有少少影響,或者你見到自己嘅學生真係做到啲嘢,都好特別。」

「我都冇乜彎轉,呢一世都係咁樣走落去,如果有路俾我走落去,希望好順暢咁做落去。」

小樹蛙之野望:香港可以畀全球借鑑

不過幾分鐘路程,宋亦希從辦公室來到龍虎山,尋找兩棲爬行動物蹤影。

中學時期的宋亦希,曾經有個生物紀錄片主持夢。如今把兩棲爬行動物帶到幼稚園,給小朋友上一課環境教育,the show still goes on:「我希望佢哋唔好驚,最直接可能係以後行山唔會打死條蛇、唔會傷害佢哋,甚至支持保育……就算講昆蟲、飛蛾,喺大自然都有佢哋嘅角色。當我哋傷害佢,對人類生活、生存可能有影響。」

他記得早年在中國大陸從事保育工作,面對最大威脅並非地產發展而是村民狩獵,由此倍添熱誠爭取人與自然和諧永續;他回看盧氏小樹蛙的成功例子,有賴各方支持、配合之餘,更重要是詳細研究與充份了解。一邊以同理心溝通,一邊尋求科研真相,有一種幸福叫做自己喜歡的事,「你唔會喺太多地方可以做生態研究、野外考察,半個鐘後就落番城市飲晒汽水、食晒飯,但見到嘅生物多樣性、種類、稀有程度,唔會比好多地方差。」

訪問完成後,牠才從林間躍然現身。

「唔少品種喺香港仲有出現,保育價值係全球性:例如穿山甲,中國大陸廿年前差唔多已經捉晒。香港人口咁密集,如果保育都做得到,其實喺全世界可以做好好嘅例子,咩叫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生態保育點樣一齊做好。香港絕對係一個生物天堂,一個值得做好生態保育嘅地方。」

Viewing all 1328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